9月24日,本版以《公益慈善高职为何遭遇生源危机》为题报道了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盛华学院)以教育扶贫为目的扎根贵州,不料连续两年遭遇全国高职生源下降带来的重重招生困难,报道见报后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和讨论。
读者吴一鸣说:“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了!选择独立办学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
网友老兵天空说:“我看了整篇报道,对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钦佩的!但一年600人的招生,说句不好听的话,不是几个博士到中学去就能招到的。‘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太正常了。”“我不了解这所学校的学费,如果是纯公益慈善,应该好招才是啊。”不过,他接着说:“客观地讲,你不得不承认,招生在中国就跟打仗一样。一个学校教育理念再好,教育质量再高,酒香也怕巷子深。我相信中学老师心里明白这所学校是好的,但是在钱面前,有几个中学老师能心怀仁义?”
事实上,有不少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都在向盛华学院推荐学生。贵州思南民族中学已经退休的张校长在接触了盛华学院以后就坚定地表示支持学校的发展,今年为了推荐一名父母双亡的女学生,老校长给盛华学院的几位领导都打了不止一个电话。但盛华学院毕竟成立时间还短,更多的老师并不了解情况,甚至在回扣已成惯例的情况下,还有老师为了避嫌而不愿意推荐学生。
还有读者指出:我觉得报道中的这所学校的理念非常好,但办学者并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美国的很多东西非常好,但不能完全照搬。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办成一年能招600人的学校实际上太急于求成了!
盛华学院执行校长孙伟博士解释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年盛华学院只招了200名学生,第二年为600名。贵州省另一所民办学院今年首次招生人数为1200名。贵州省教育厅一位官员认为一所高职要达到比较好的运营状态,在校生规模应该在5000名左右。
从筹备之时起,盛华学院就备受社会关注,甚至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一位国际志愿者彭先生就是在美国的中文报纸上看到报道后和学校取得的联系;目前,一段由盛华学院一位短期志愿者拍摄的长期招募志愿者的视频正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
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一是因为它是全国第一所非营利性的慈善民办大学;二是因为它效仿美国著名大学深泉学院的办学模式;三是它的教师中将有三分之一是志愿者,且绝大多数是国际志愿者。
正因如此,盛华学院的收费及运营模式也成为读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读者王建强说:“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商业引导慈善之路,职业化操作慈善行业是正确的。”多名读者对此表示认可。
孙伟一直没有放弃为盛华学院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完全依靠社会热心人士和慈善家为学校输血是不能保障学校长久稳定发展的。他设想的是,在盛华学院,1/3的学生学费全免,1/3的学生免半费,1/3的学生交费。而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一是让更多教职工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参与这项公益活动;二是让学生劳动自治,参与更多学校的后勤工作甚至是日常管理工作——这既有降低学校办学成本的目的,也有教育学生的目的。
目前看来,这两项都已初见成效。志愿者文化已经成为盛华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志愿者来了以后,又带来了自己的亲人、朋友做志愿者。学校的办公用茶是茶学院的同学亲手制作的;交流中心从大堂到客房、餐厅都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来提供服务。但要达到孙伟的理想还需要假以时日。
孙伟还有一个梦想,希望受到资助的学生有一天也可以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哪怕是每月10元来资助学弟学妹们完成学业。他甚至想跟合作办学方万豪酒店谈,如果学生愿意的话,就每月直接从工资里扣除。但即便是在学校内部会议上,这也招致不少人的反对意见:就10块钱,还是算了吧?中国没有这种文化。但孙伟不想放弃。
正像有读者在看完报道后说的那样:“可爱的、有梦想的人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加油!我相信非主流将来会引导主流。”
有梦想才有希望,不是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