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9日电(记者董伟)昨天,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启用了新门诊大楼。该院副院长王以朋说,“不要只看到我们增加的服务窗口,那只是太小、太表面的部分,我们做的工作要多得多。”
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老协和门诊楼,设计日门诊量2000人次,但只是实际发生量的六分之一。人们经常看到协和医院里人挨人、人挤人,连上电梯都得排长队。一句“全国人民挤协和”道尽了百姓对协和的无奈与抱怨。
为了更深的体会患者不易,今年3月,协和医院开展了全院中层干部“做一天患者”体验活动。事后,参与体验的耳鼻喉科主任高志强感慨说:“参加‘做一天患者’体验活动,发现了很多问题,流程、环境上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搬到新门诊楼后,我们最想做的是怎么避免患者多走路,怎么方便患者就医。”这是协和大夫普遍的心声。
据悉,协和新楼标识系统采用了由大区域到小区域再到本地的分层说明、逐步引导的办法。患者在任一窗口完成缴费后,电脑会自动打印出一张导诊单,标明该患者需要做的各个检查项目、具体检查时间、所在位置、到达路径等。
“新门诊信息系统主要解决了4个问题,基本实现无纸化,基本实现检查项目无需预约和自动预约,自动摆药,以及门诊、住院数据共享。”王以朋介绍说。
新流程下,自动叫号系统对患者实行了按挂号顺序自动分诊,导医屏上自动显示患者的姓名及等候序号。该系统还设计了“续诊”功能,以解决插队问题。过号、需二次就诊的患者到护士台“续诊”后,会排在二级候诊序列的最后一个,但比一级候诊患者优先,避免患者闯进诊室干扰医生看病、侵犯正在就诊患者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