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约翰·格登因细胞研究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不过,英国《每日电讯报》8日爆料称,格登15岁时,在英国著名的贵族中学伊顿公学上学,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曾被老师称为“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成都晚报》10月10日)
正是这样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被骂为蠢才”的细节,冲淡了人们对于约翰·格登本人以及对他的研究成果的关注。甚至,有些人借往讽今,认为约翰·格登如果接受的是中国教育,只怕会泯然于众。
今天,鼓励式教育虽然很流行,素质教育虽然很必要,但鼓励式教育不是完全拒绝批评,素质教育也不是完全不要分数。据称,当时格登在伊顿公学时的成绩很差,生物学的成绩在同年级的250名学生中排名垫底,其他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成绩也都处于下游。虽然少时的格登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但不是所有兴趣的种子都会开出绚丽的花朵,以格登当时的成绩,距离现在的诺贝尔奖,确实远了一点。老师对当时的格登,提出批评,并不为过。
这一细节起码告诉我们,即使更强调鼓励和素质的西方教育,也离不开批评,也有着分数的要求。从格登的成长历程来看,也很难说老师当年的批评没有价值。格登称,他一直保留着当年伊顿公学的成绩单,这让他在“遭遇经常发生的类似实验失败的问题时,会想到自己或许还做得不够好,那个老师说的或许有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格登提这个细节,对当初骂他“蠢才”的老师,未必有多少恨意,相反还有一丝敬意和感谢。事实上,当初这个老师的批评也确实让格登保持了清醒,一定意义上也成就了格登。
可我看到,很多人却对这一细节给予了过多关注,甚至进行了过度阐释,似乎本土教育什么都不是,这样的“差生”在我们这里一定会受到各种排斥,最终今天只能在网上谈论诺贝尔奖。而格登要是在中国求学,别说得诺贝尔奖,连升学的机会都没有。虚构就是虚构,即使再像真实,也不是真实。这种演绎和假设,看起来充满教育忧思,其实是对教育和学生的不负责任。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永远生活在掌声中。学生需要鼓励,但必要的批评也不可或缺。把鼓励式教育理解为只能有鼓励,而不能有一丁点的批评;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只注重兴趣,而不能对分数有一丁点的要求,这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事实上,中国的教育目前已经碰到了只有鼓励没有批评的天花板,已经对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普罗大众,谁在幼年没有受到过批评,甚至谁没被责骂过?虽然中国教育问题重重,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时空穿越,随时随地对本土教育保持攻击的姿势,这是一种非理性,只会让我们的教育无所适从。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