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高原养路人的平凡世界

本报记者 张鹏 实习生 张晗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13日   03 版)

    在国道213线(甘南段)和省道312线上,经常能看见高原养路人的橙色身影——甘肃省甘南公路总段王格尔塘养管站的养路工人,他们常年奋战在雪域高原上。

    这里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3.9℃,水烧不开,80多℃便沸腾。每年10月中旬,这里就已飘起雪花。

    养路人的工作平凡而琐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养路工人的一年,就像一首永不停歇的四季歌——春天忙翻浆,夏季修补油路,秋天处置水毁、整理路容,冬天又要除雪防滑。很难想象,如果路面没有这些“公路医生”的保养,汽车怎么能跑起来。

    35岁的藏族妇女卓玛草已经在这条路工作了17年。深秋的一天,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这群不为外界所熟悉的高原养路人。

    中午时分,卓玛草和同事们开始围坐在路边吃午饭:从家里带来的干馍馍,饭盒里的菜早已凉透。卓玛草半蹲在草地上,泡了一碗麻辣方便面,风不停地吹到她的脸上。望着远方沉默的群山,卓玛草说:“天天这么吃,习惯了。”

    养路工人流行着一句口头禅:“出去养路,吃穿备足。”这是对长期在崇山峻岭间工作的经验总结。因为常年在野外作业,吃不上一口热饭,不少养路工人都患有肠胃炎。

    正午过后,阳光虽然并不灼人,但长期在紫外线照射强烈的高原工作,很容易得“日光性皮炎”。

    几乎所有的养路女工都戴着口罩作业。一位年纪稍大点的女工停了手里的铁锨,摘下口罩,鼻子和嘴巴边上全是细密的汗珠。她说:“戴着闷,有点儿喘不过气儿。不戴,更受不了。”这里的氧气量是平原地带的一半,干一会儿活儿便觉得胸闷、气短。

    但是,高原养路人并不是每一天都过得波澜不惊。

    王格尔塘养管站站长马振回忆起一年前那场连降了4小时的大暴雨后的抢险经过,就像在重温一场惊心动魄的武打片。深夜,被电话惊醒后,他立即赶赴水毁现场。从山上冲下的泥石流堆满了路面,交通阻断。借着车灯,垒沙袋、通边沟、铲泥浆……路通了,天也亮了,等了一夜的司机们通过时,面带微笑向他们挥手致意。

    “哎呀,当时身上又是泥,又是水的。那个辛苦、那个累啊,但心里很踏实,感觉像是完成了某件大事情,很高兴……”对这个40岁的回族男人来说,遇到雨多的年份,这样的抢险总能碰上七八次。 每次,他都要冲在第一线。马振已经在公路上干了23年,对家人的愧疚却与日俱增。父亲病重时,守在老人身边的只有妻子和亲戚。

    冬季,原本是养路工人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光,但有时也会变得忙碌起来。2011年的冬天,甘南高原的雪下得出奇地频繁。距离甘肃合作市不远的地方,扎刹养管站站长吕惠平率领着一群“娘子军”在坚守。

    腊月二十九,雪依然在下。吕惠平和姐妹们要出门执行撒盐防滑任务,保畅路面。野外的气温达到零下二十七八摄氏度,手脚冻得钻心疼。

    吕惠平对姐妹们说:“大不了我们每个人拿点好吃的,在路上过年。”心里却暗自祷告:“老天爷不要下了。”

    除夕上午,雪没再下。“老天爷都被我们感动了。”吕惠平笑着说。

    养路工人的四季被“拴”在公路上。在一些普通人、普通家庭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却要比登天还难。

    2008年,吕惠平的儿子参加高考。高考前夕,为保证汶川地震救灾物资及时送达,她放弃了双休日,整天奋战在公路上,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后来,争气的儿子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学。虽然,从儿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天起,吕惠平就想着送儿子去北京上学,顺便逛逛北京。但4年过去,儿子都大学毕业了,她还没有机会去北京。

    不管养路工人聚在什么地方,他们谈话的中心总是离不开孩子。因为照顾不了,卓玛草两岁的孩子寄养在牧区的亲戚家里。有一次,卓玛草隔两个月去看孩子时,孩子都不认得她了,一个劲儿地躲她。

    ……

    高原养路人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进王格尔塘养管站的会议室,墙上挂满了奖牌。

    “在甘肃,王格尔塘和扎刹养管站条件还不是最艰苦的。”甘肃省甘南公路总段党委书记王平告诉记者,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高原养路人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光荣传统,用生命写就的平凡而又动人的时代乐章。

    本报兰州10月12日电

分享到:
应让“诈弹”肇事者获刑之外再付天价赔偿
边学文:笃学强能担重任
古籍显示清朝官员曾巡视钓鱼岛
中国劳教制度改革提上日程
高原养路人的平凡世界
打通“信息血脉” 铸就“信息神盾”
各地少先队集中开展主题队日活动
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