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是由兰州理工大学与深圳市华育昌国际科教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兴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成立于2002年。学院目前有在校生9000余人,设有10个系,5个教学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28个本科专业,建立了160余家校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以机械、电气、土木、材料、化工等工学学科专业为主,兼备理学、文学、管理学专业的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甘肃省高校特色建设专业。2010年7月,学院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称号。
10年来,学院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以求是谋改革,以务实谋发展,以创新谋进步”的工作作风和态势,不断强化“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面向高等教育发展要求,面向工程领域生产一线发展要求,努力把握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追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学院“重管理,走科学发展之路,抓教学,走质量建校之路,保就业,走服务社会之路”;努力“用管理立校,依人才强校,靠学术兴校”;坚持“致力于全体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善,致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致力于学院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拓展”;坚持“带队伍,保质量,上水平”,有效推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学院坚持以《素质教育计划》为纲领,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与就业相关的基本素质的养成,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切实把学科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托和基石,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学院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与实践比从7∶3调整到6∶4,按照“依托学科、强化实践、突出应用”的原则,以基础性学科为支撑,以应用性学科为重点,努力构建工程应用性课程体系,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评价体系;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建设直接指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工作的需要,努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强化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形成良好的办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认真研究并努力实施“大学文化战略、高强人才战略、教育品牌战略”,着力建设符合学院实际的“文化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自强不息、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技术工程学院精神。
一、理清管理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完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
1.立足办学实际,确立办学理念思路
10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开展思想解放工作,切实树立了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并从办学实际出发,经过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深入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平衡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平衡治学与经济的关系;努力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资源,整合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学院的办学思路和管理理念,使得学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有方向、有准绳、有标杆。
10年来,技术工程学院始终秉承:“求是、砺志、笃行”的校训,确立了“多学科、教学型、应用性、有特色”的工程师摇篮的办学定位,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术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按照“实施规范管理,营造人文氛围,建设精明团队,确保培养质量,创建一流学院”的建设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以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独立学院的规律,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学院以建设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为目标,追求实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追求充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学院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五年来,学院共制定出台各种管理制度和流程500余项,学院的管理体系(包含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在学院改革、建设和发展进程中运行效益良好,在教育教学、各类管理、各项服务工作中效能与效果明显。
学院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三育均衡、德才相辅、学用合一;另一方面努力使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持续加强并改进教学质量建设。学院建设了由组织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研究与激励系统等四个模块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学院注重现代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发建设了全省高校首家“无线数字校园”,集管理平台与服务平台于一身,整合了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搭建了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全面、便捷、有效的信息沟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使学院的科学化教育、规范化管理、人文化服务得以有效实现。
3.发挥机制优势,实现管理模式创新
学院管理体系建设明确提出:学院要努力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质量管理,同时,要求在管理中注重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精细管理的协调统一,要求所有管理过程必须有制度、有程序、有记录,努力向管理要效率、要效果、要效益,实现育人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全面提高决策水平、管理效率、服务质量。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务委员会是学院行政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学院制定了院务会议议事规则,建立健全了“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教育管理指导委员会”等决策咨询与审议机构,并注意充分发挥各机构的重要作用,追求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协调统一。
学院在队伍建设中坚持强化编制管理、劳资管理、考核管理;坚持公平的选人用人原则,追求人才优先,机会公平,奖优罚劣;坚持重视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个性;坚持用机制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努力实现集众人之思、用众人之能、合众人之求的优化管理与工作状态。
学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年轻教师成长的政策与管理制度。在为每位年轻教师配备了指导教师的同时,通过集体备课,专家督导,开展教案竞赛、讲课竞赛、课件竞赛、实验实训的示讲和示演竞赛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手段和方法,使年轻教师在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上迅速成长。
学院加大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队伍的建设力度,聘请了一批资深的专家教授作为学院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帮助年轻教师健康快速成长。学院还聘请了包括“长江学者”、“全国名师”在内的数十名教授,使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的遴选、聘用、培养、考核与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实验、实习和实训课程;聘用了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并积极推动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学院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管理队伍的建设坚持以“精明、精干,求是、务实,团结、协作”为目标,倡导管理干部要敬天、爱人、惜物,拥有辞让之心、仁爱之心、是非之心,要求管理人员行有所本,知所自制,彼此尊重,互相合作,节用兴财,勤俭治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考核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实行不同职级适用不同权重的政绩、业绩、勤绩考核。学院管理队伍建设已经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级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动态管理机制。
二、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实训,推行素质教育,凝练办学特色
1.注重因材施教
学院大力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注重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发展学生多方面才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智力和素质培养支持。学院立足学生实际,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深入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进程计划,加大实践课的比例;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原则,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制度上保障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院在对新生开展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理想愿望,完全满足新生重新选择专业的要求。
学院根据新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举办了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课程强化班,开展了分级教学的试点工作。
学院成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聘请数名专家、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专用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到三年级配备班主任并明确要求管理、教育、服务到个体,切实指导、帮助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学院编制了《公共选修课程库》,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每学期开课计划可自由选修,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
2.强化实践实训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以实验教学和计算机应用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以工程设计和工程训练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建成了西部一流、国内先进的工程训练中心,构建了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目前,一个校内外有机结合、产学研优势互补、理论实践密切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初具规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
学院把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与省内外单位联系,建立实验、实习、实训基地,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多在生产一线学习,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院注重实验室建设在工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实验室建设本着教学必需的原则,陆续建成了一批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室。目前,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工程训练中心和相关实验室为主体,以校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群。
3.推行素质教育
学院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坚持科学化教育、规范化管理、人文化服务的原则,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计划》,并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有效推行。提出并高度重视学生认知人性、认知社会和认知自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学院始终将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贯彻以领导作风带动机关作风,以机关作风建设带动教风建设,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的工作思路,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坚持抓好课堂阵地、考场阵地和宿舍阵地,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目标,运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情绪宣泄、沙盘治疗等多种专业化手段,努力为学生解决在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意志磨练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学院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努力建设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社会实践阵地由单一的选择拓展到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部队、社区,使社会实践与学生所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技能提升,真正达到见世面、学知识、长才干的目的。
学院《素质教育实施计划》运行三年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以科技学术活动为主线、以文化艺术活动为补充、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阵地、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以“一团三队”建设为亮点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学院的学风建设实现良性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在各类学术及文体竞赛中屡创佳绩。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三、凭借专业实力,发挥机制优势,建设精明团队,推进优势形成
1.工学学科与专业优势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越来越依赖于大批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甘肃省科教兴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以及振兴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学院开设的一批工学专业是母体学校多年形成的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它们积累了丰富的办学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学院在这些专业的建设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建设帮助,也逐步在社会及其工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院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申办了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并能体现学院学科特色的专业,这将进一步促进学院优势学科和专业群的打造。
2.管理模式与机制优势
根据国家《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学院领导体制为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负责重大决策,不介入学院日常事务,院长依靠院务会和其它辅助决策机构行使管理权。这种领导体制事权集中,责任明确,权、责、利统一,办事果断,执行有力,且能集思广益。
学院的组织结构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实行院长统一领导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学院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尽量简化机构数量,减少管理层次,积极挖掘管理人员的工作潜力,减小管理幅度。与相同规模的公立大学相比,学院机构数和管理人员数量只有其三分之一,学院的组织机构达到了精干、灵活、高效的建设目标。
3.精明团队与合作优势
学院充分激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潜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赖,达成在工作中分工合作更为默契,对团队目标认同更统一明确,完成团队工作更为高效快捷。
在精明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设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学院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是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追求。学院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及领导班子之间也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平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学院还建立了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全体教职员工干事有信心、发展有动力、成长有空间;注重打造学习型团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使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技能、工作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通过不懈的努力,今天的技术工程学院拥有了一支目标一致、沟通良好、激励有效、共同学习的精明团队,使学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中拥有了可靠力量。
学院地处西北且办学历史较短,办学水平与重点院校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学院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竞争力。学院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办学,与国内一批重点大学、知名大学开展了师资委托培养,还与国外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联合培养工作,使学院的人才培养渠道实现了多样化。
学院根据一线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不断加大校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有着先进的设备和管理,学生在这里可以学习到生产一线的先进知识和管理经验,对他们开拓视野、提高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为经济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明确发展目标,实施重点工程,注重质量管理,实现内涵发展
正确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方向、切实设计建设目标是决定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追求良好的管理效益是决定学院功能和作用实现的关键问题;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充分发挥各项要素的作用、明确发展进程中的管理举措、实现造福于社会的目标是决定学院地位和层次的重要问题。
1.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
学院的中期发展目标是:从2011年到2013年,以教育部合格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把学院建设成为各项办学指标达到合格标准的教学型大学。
2.下力气实施重点工程
——管理机制创新工程
按照直线职能制构建学院组织结构,实行院、教学部、教研室三级结构,院、部两级管理,重心在部的管理体制;将相似或相近的工作内容有机整合,严格控制职能部门数量;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体系,完善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构建教师、学生、学校三方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师生合法权益;构建资源共享体制。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优化教师学缘结构;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力争获得教师职称评审权、各类奖励参评权;努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鼓励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
加强管理及服务队伍建设,推进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步伐,做到因事设岗、按岗聘任、事职相符、人事相宜。加强管理及服务人员工作作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造就一支既熟悉教育规律,又掌握管理技能的管理队伍。
——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瞄准国家和区域产业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梯队,突显学科特色。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工学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在专业建设方面坚持扬优、支重、改老、扶新;控制长线专业、拓展优势专业、整合相近专业、创办高新专业,构建起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
——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不断完善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高度重视学生工程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质量建设,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
健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和制度。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等实践和创新活动,形成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育人环境。
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广泛采用等级制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方式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和个性发展。
强化教材建设。坚持培养一线工程师的目标定位,加大学院自编教材建设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版一批适合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的教材。
坚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基础课、优化主干课、拓宽交叉课、增加选修课、设置应用课;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重视实践教学课程;将所有专业的主干课程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
引入职业认证制度。力争有更多的毕业生通过注册工程师认证或其它职业认证。
着手研究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编制,努力构建符合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工程
以提高学生认知人性、社会、自然的水平,培养学生生存、竞争、发展的能力为目标,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生活与工作技能为目标,加强学生选修课课程建设。
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积极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推进校园文化活动上层次、上品位、上水平。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学术类社团并利用实验室设备和资源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科技学术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培育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建设完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把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特色,做成品牌。
广泛深入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建设一个享誉全省的大学生艺术团和三支特色运动队,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将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与提高学生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色品牌建设工程
根据差异化战略,对影响学院特色品牌的各要素进行专业化、个性化设计和重点建设,努力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经过几年努力,使学院的目标定位、办学理念、形象设计、办学特色在社会公众中有较深的印象。同时,要有若干品牌教师、品牌专业、品牌校友、品牌教育服务、品牌校园文化。
3.树信心实现内涵发展
在今后一个时期,学院将坚定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自主聘任的人才引进机制、自筹资金的资本运作机制、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的管理机制、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转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传承功能。
今年,技术工程学院将迎来建校10周年。全体技术工程学院人将以建校10周年为契机,努力追求人文、科学、创新,努力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走出一条卓有成效、富有特色的“育才之路、改革之路、巨变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