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独特而非凡的言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么,真实的高密是何面目?本报记者踏上“寻找高密”之途,近距离观察这座因为莫言获奖而人声鼎沸、百态聚集的小县城。
在真实的时间轴上,有一个爷爷在河堤上给莫言讲神仙鬼狐、王侯将相故事的高密,有一个莫言亲眼见证的、经历过集体劳动与集体饥饿的高密,有一个热闹庆祝家乡作家莫言获奖、村庄却还是原本缓缓生长那番样子的高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作为“文学幻境”的高密——莫言说,高密东北乡“是我在童年经验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一个文学的幻境,我努力地要使它成为中国的缩影”。莫言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处理这个缩影,这也使其文学言说获得一种真正“本土书写”的质感。如今记者探访的高密,则更成为一个缩影——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带来的这场文化狂欢(以及文化争议)的缩影、人与土地关系的缩影、乡村与城市关系的缩影。
此时莫言正在高密。但似乎,寻找高密比寻找莫言更具有某种真实的属性。莫言以自己的文学才华,把高密的现实言说为某种魔幻——高密东北乡已不再是一片小小的村落,他想要把沙漠、沼泽、森林、老虎、狮子通通移过去,敢于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改头换面拿到高密东北乡,好像那些事情真的在那里发生过。而这种文学言说带来的诺贝尔奖,又赋予了高密的日常生活某种超现实色彩。这就是当下的高密,也正是当下的中国。
详细报道见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