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上,一家美国知名企业教育市场的负责人描绘出这样一幅蓝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86%的教师认为学生学起来更有动力和注意力,80%的教师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获得更多的帮助。数据来源是芬兰,一个在中学PISA测试中长期名列前茅的国家。
鉴于此,这位负责人喊出了口号:争夺主动权,打赢这场被称作革命的教育信息战!
由于该展演的举办,当天的深圳聚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校长和教师,他们中的不少人对这种极具煽动性的说法反应却十分平静,“听听就过去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美好的前景”背后有一些“致命”的因素,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芬兰拥有520万人口,不足活动举办地深圳人口的一半。而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硬件投入被认为是第一步,而硬件投入又和当地人口、受教育人数有直接关系。
无独有偶,这位负责人的呼吁和今年3月教育部刚刚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如出一辙,而这份规划也被认为是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画出的更具操作性的一张“饼”。
事实上,对教育信息化的讨论自10多年前就已开始,从公开的报道来看,那时媒体关注的多是“硬件有了、却闲置在库房”、“教材老化”等议题。回到这次展演,在网络课堂、教育云这些新兴词汇和概念频频登场的活动中,那些老问题的踪影依然可以找到。
现场按照不同省份分别展演,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他们的信息技术教材使用的也多是2004年的首印版。在东南某省的展演柜台上,摆着一本封面标有“2012年8月”字样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教材》,翻开后发现,书中涉及的Office培训资料却是2003版本,有关电脑操作系统也多是早已被这些地区学校电脑所淘汰的“Windows2000”和“Windows Xp”。
教材滞后只是一个缩影。在展演现场,一些数学、语文等普通科目任课教师的说法则更加令人担忧:“以前是黑板教学,现在是‘白板’教学,但换汤不换药。”
甘肃某中学校长说,从他听课的效果来看,一些教师“蹩脚”的白板演示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让学生“不停地挑错”,学生仍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从“黑板”到“白板”成了一道“多余”的程序。唯一的区别在于,以前是“人灌”,现在还加上“机灌”和“网灌”。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教师不愿意改”。这位校长告诉记者,教师们感到很“麻烦,很累”,他们以前的工作量是“纸上”备课,现在是在“纸上”备课的基础上还要“挖空心思”把纸上的内容贴到电子白板上,而老师们还拿着和以前同样的工资,当然“不愿意干”。
“不会用、不想用”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有关负责人在对外宣布此次展演活动的目的时,也从侧面透露出了这些问题:一是当前不少学校仅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简单的、一般性辅助教学手段;二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应用不恰当的问题;三是中小学教学软件开发和服务水平还不够,优质教育资源仍显得短缺;四是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统筹协调和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在软件、教材、师资问题上,信息技术革命在教育领域正陷入来自观念和评价上的瓶颈。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主任陈丽是国内较早专门研究远程教育的教授,她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当中学教师被问及所在学校购买了哪些、使用了哪些信息化资源时,绝大多数教师表示“不清楚”,而此前有其他调查显示,约80%的教师认为,学校软件资源(包含课件、教学网站等)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这种矛盾值得深思,陈丽告诉记者,在当下的信息资源建设中,用户和消费者不是一个主体,前者是老师,后者是学校和政府,如此,问题就产生了。
陈丽说,这中间缺了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埋单者如何激励用户去使用,换句话说,学校没有为教师使用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准备一个良性的环境。
另一个问题就是,不会用。“在新的教学环境下,继续用旧的模式来培训教师,结果一定是不会用。”陈丽反问道,用做中餐的方法教老师,怎么能让教师做出西餐呢?
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校长段天虹认为问题出在了学校经费分配上。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软硬件经费投入的比例问题,而校长们之所以更愿意投钱给硬件,还是在于观念问题,更在于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导向,毕竟硬件投入,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出成绩,“软件不能形成冲击力,考核都不好交差。”
这一点得到了不少学校管理者的认同。在信息技术展演活动现场,前来传授经验的校长代表们,探讨的并非是硬件和技术问题,而是课堂教学乃至课程内容设置这些看似与信息技术丝毫不搭界的“软”议题。
“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电脑”、“白板”、“远程”,而是一种“整合”——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它改变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才是它被称作教育革命的真正原因所在。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这番见解就很有代表性。
他还以语文作文教学为例说,让学生们自己写,自己打分,自己评点,自己颁奖,真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网络论坛来讨论,也需要一些打分技术来支持,那么,就调用这些技术来。刘长铭表示,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跟着技术走,而是设计适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课程内容来寻找资源,他说,“有技术就做,没有就寻求开发。”
这似乎在传递一种信号,对信息技术教育这场革命来说,技术倒是其次,最为关键的还在于这些技术能否将学校、企业的优质课程内容倒逼出来。
当然,这样的“倒逼”势必需要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陈丽说,单纯依靠原本“画饼式”、“硬件直观式”的激励方法已很难奏效。她说,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评奖的时候,能对更多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价值的乃至那些尚未显现出价值的探索给予鼓励,教师们或许能真正把这些硬件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