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走出自主迷途(二)

“自由市场”理论拯救不了中国汽车

武卫强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18日   09 版)

    汽车业界的主流论调中一直充斥着一种“唯市场论”,认为只有在真正的自由市场环境下,中国汽车才能发展得更好。

    这一理论是得到事实证明的。相比国内其他产业,汽车业受到的政府干预最小。原先的机械部、中汽总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撤销后,庞大的汽车产业长期没有政府专职部门管理,至今仅仅是在工信部下面设立了一个汽车处。在此背景下,得益于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汽车像夏天的野草般恣意生长,产销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回顾过去30年的历程,汽车业的发展就是一个逐渐打破垄断、消除封闭,开眼看世界的进程,是中国经济从绝对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全面转型的重要构成部分。汽车业是一个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基于税收、GDP、就业拉动的需求,纷纷将发展汽车视为“一号工程”,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和保护。

    从这个层面看,帮助汽车业实现繁荣的“自由市场”也不是绝对的自由,只不过干预的力量是正面的。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汽车业都处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环境中。庞大的市场容量帮助全球跨国汽车公司完成了中国市场的占领,也孕育了如吉利、奇瑞、比亚迪、荣威、风神等一批本土品牌。在一个欠饱和的市场上,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想不自由都难。

    然而,随着汽车保有量快速提升所带来的汽车社会的阵痛,随着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所带来的对自主创新的热忱,汽车业来自政策层面的干扰越来越多。于是,“自主市场”理论被推上前台。有不少观点认为,只有充分的竞争才是对自主品牌最大的保护,只有经历了残酷市场洗礼才能真正长大。

    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旦坐下来,屁股一定决定脑袋。换个思路,如果今天吉利、奇瑞、比亚迪与大众、通用、丰田的市场地位颠倒一下,这些人还会鼓吹自由市场吗?

    基于历史的原因,自主品牌整体羸弱。在过去欠饱和的市场环境下,合资品牌专注于高端,自主品牌在低端打拼,尚可“井水不犯河水”。随着竞争的加剧,合资品牌的价格不断下探,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可以说造成如此局面是因为技不如人,需苦练内功,迎头赶上。但是,刺刀见红的汽车市场竞争堪称白热化。跨国汽车公司是以全球之力打局部战争,而自主品牌汽车没有空间可以分摊成本。在这场注定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中,自主汽车如果没有外力干涉,非但难以在持久战中获得上风,更有可能一败涂地。

    举个例子,假如中国市场是一个100平方米的庭院,大众、通用、丰田等跨国汽车公司先后来种树。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刨坑挖土,树苗被精心呵护。先来的自然能享受到更多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后来的就要吃点亏,虽然可能长歪了,但还是可以把树枝从别人的夹缝中伸出去,只是成长得稍微慢一些。自主品牌是最后来刨坑的,如果只想长成小树没问题,但如果也想长成大树,那对不起,有人就要说了,花花草草都是有生命的,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公平竞争。这是骗人的鬼话。

    那么后来的自主品牌应该怎么办才能获得公平的阳光雨露呢?第一个选择是抡起板斧,砍出生存空间,这就是政策干预。出台有利于自主品牌发展的政策,加大重组并购力度,集中人力、物力攻克技术难题,官员带头消费自主品牌,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扶持自主品牌做大做强。当然,砍出空间不代表不尊重树苗的自然生产规律,这就是说采取积极的政策干预,也要遵循市场手段,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

    那么,除了砍出空间,自主品牌还有长成大树的机会吗?有,那就是跳出这个庭院,再选择一个院子来种树。这个院子可不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因为跨国汽车公司的动作也不慢。奇瑞和吉利费力开拓埃及市场小有成果,最近雷诺和PSA就宣布,要集中力量拓展北非市场。新一轮的拉锯战中,我们不一定能笑到最后。笔者所说的另一个庭院,指的是新能源汽车,这也是国家的战略方向。但是,基于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和基础配套工程的浩大,中国汽车能否走通创新型发展之路,现在还是一个疑问。

    全球汽车市场的金矿在中国,如果既不愿意砍出空间,又难以走通新能源的捷径,中国汽车只能成为跨国汽车公司的利润机器,自主品牌汽车只有渐次消亡一条路可走。一家跨国汽车公司的高管曾对记者直言:“你们中国人就不要搞自主品牌了,让我们来搞,在中国建600万辆产能,然后出口,你们只管收税。”

    中国手机生产量占全球总量超过60%。苹果iPhone5上市后,全世界的“苹果迷”都在翘首等待深圳工厂的供货。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赵波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运营商,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最大的用户市场与最大的代工生产企业,但却没有一个能够引领整个产业发展,具备主导地位的标杆性企业,没有建立符合智能手机产业发展模式的整合生态系统。这是中国手机产业的悲哀。

    秉承“自主市场”理论,同样的一幕也会降临到汽车产业。这绝不危言耸听。

分享到:
“自由市场”理论拯救不了中国汽车
别克昂科拉:为年轻人打造的SUV
奔驰:电动车商品化启程
召回条例年内出台 汽车维权路依然漫长
丰田召回背后:国家力量的博弈
ASX劲炫下线 广汽三菱正式成立
东风裕隆酝酿5205中期事业计划
嘉宝尔:帝豪EC7将成为“埃及人民的汽车”
东风公司首个海外研发基地落户瑞典
北京现代全新胜达年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