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纸上中国

一只《蛙》推倒“多米诺骨牌”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江晓雅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23日   10 版)

    莫言说他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因为他获奖后曾表示“从关注莫言一个作家到关注所有中国当代作家,这是我最期望的”。然而,一部《蛙》已经并正在产生连锁的市场反应,犹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

    一方面,莫言的作品犹如一座富矿,文学、话剧、戏剧、舞蹈等诸多文化形式纷纷从中淘金汲养——出版商宣称拥有莫言作品的版权,同时加足马力出版印刷;其影视改编亦紧锣密鼓。据称,其单片版权费用已接近影星级别;据其作品改编的话剧、舞剧也正在排演中。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又不可避免地被商业文化所浸染与演绎——企业要设立“莫言文学奖”,企业家要送房,老家要种高粱搞旅游。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出版社疯了

    记者了解到,自10月12日开始,莫言作品在各大城市脱销。其作品电子版点击率节节攀升。拥有莫言作品版权的出版机构纷纷指责一些网站侵权并称可能诉诸法律。

    曾和莫言签约的北京精典博维公司在莫言获奖第二天就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其签下了莫言全部作品版权,并将和作家出版社合作推出有20本作品的《莫言文集》。

    拥有莫言部分作品版权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在紧急加印莫言作品。该社总编室负责人向记者证实,首批18万套的《莫言文集》(16本)正在印刷中。据称,这套文集已被预订超过20万套。目前,部分文集已经进入上海周边书店,大规模面世则要在一个星期以后。该社透露,除了这本文集以外,《蛙》、《丰乳肥臀》等代表性作品也在不断加印,短期内可能加印50万册。

    记者了解到,语文出版社称,该社正在考虑将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列入《中外短篇小说·高中选修读本》中。有人质疑这样的教材“一中奖,即被选,未免轻率”。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这与获奖恰是巧合”。他说,该社的中学语文教研组自上月起就准备出版《中外短篇小说·高中选修读本》,《透明的红萝卜》恰好是备选篇目。人民教育出版社则表示,该社早在2004年就将莫言短篇小说《枯树》收录在人教版教材中,选修课本节选了《红高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红高粱》一书,则收入了作者的创作手记、访谈、照片、手稿、作品年表等。

    没有其作品版权的出版社亦不甘人后。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莫言评传》,全方位解读其作品与人生,揭示其成长与写作过程。据称,该书经莫言本人校订,内容权威可信。该书作者叶开系莫言多部作品的责任编辑。在序言中叶开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中,莫言的写作像推土机一样强劲有力。他翻耕过的田野,散发出高粱酒的香气、青草的香气和饽饽的香气”。但也有冷静的评论家认为:“获奖使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事实上他更需要批评。”

    舞台剧热了

    截至记者发稿时,正在济南参加“山东艺术节”的青岛市歌舞剧院传出消息:青岛市歌舞剧院早在一年半以前就买下《红高粱》舞剧改编权,并将其作为冲击“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备选剧目。剧院负责人之一黄港表示,舞剧《红高粱》将为剧院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黄港说,《红高粱》是一部中国人民抗日史诗,这个题材加之它所呈现的气质与色彩以及人性内涵,非常适合以舞剧形式表现出来。“现有多个买家想要转买它的改编权,”黄港说,“这么好的市场机遇,怎么可能拱手让人。”

    与此同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示,莫言作品改编的话剧《我们的荆轲》将于今年12月登上首都剧场舞台。“此次为祝贺演出。”负责人说。

    据悉,2011年,《我们的荆轲》由北京人艺制作演出,北京人艺副院长任鸣执导,王斑、于震、宋轶等中青年演员担任主演。据了解,莫言的这部作品写于“非典”期间,故事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莫言“对每个人物的行为、动机,做了大胆的推想”。莫言自己也在新世界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我们的荆轲》一书所附的访谈录中谈到,“名利皆虚,神马都是浮云”,“前几稿我希望表达‘我们都是荆轲’,最后一稿,我只想表达清楚‘我就是荆轲’”。

    任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0年,他和莫言一起给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做讲座。在休息室等候时,他跟莫言提出能不能跟人艺合作。“过了没多久,他就把《我们的荆轲》小剧场剧本传来了。我觉得非常好,就跟他商量能不能变成大剧场话剧。”任鸣说,两人沟通非常顺畅,莫言修改了两遍。建组、排练,他也都来看过。他对人艺、对导演很信任。

    家乡火了

    “莫言效应”逐次发酵,当然少不了老家高密。

    据媒体报道,高密“因奖得福”,有一系列反应:如,从小商小贩到老家平安村、地方旅行社、旅游局、管委会,种种围绕莫言展开的旅游计划讨论层出不穷。甚至有一篇报道称,“当地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种一万亩红高粱,每亩地补贴一千块钱”等,令众多网友大跌眼镜。也有人贴出“高密旅游攻略”,建议将莫言文学馆、莫言旧居、红高粱拍摄基地,纳入重要景点之列。

    本报记者日前致电山东省高密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以求证网络的部分说法。新闻中心的负责人王有志否定了如上说法。他表示,那些传说,只是个人的一些设想,“种植万亩红高粱这样大的动作,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是不会随便动作的。并且,也尚未征得莫言本人的意见。”此外,高密市委、市政府还没来得及研究投资莫言旧居。网上有许多不实之辞。

分享到:
一只《蛙》推倒“多米诺骨牌”
《中国作家》:莫言作品的摇篮
上帝的宠儿回家了
报告文学2012:为尊严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