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在即将推出的2012年第11期《中国作家》中有一个编者按:一百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忠实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印证着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走向强盛、中华文化由古老沧桑到获得新生……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曾刊发在新创刊的《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今天,他使中文创作具有了世界性意义。在此,集中刊载莫言早年发在《中国作家》的小说和言论,以飨读者……
据悉,该期《中国作家》将刊出《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特辑》。其中包括其早期短篇小说《秋千架》、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香港中文大学讲演《文学与我们的时代》及莫言的《我与中国作家的交往》一文。有评论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体现了《中国作家》自1985年至今的一贯风格:注重推出文学新人,不断推出精品力作。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主编、著名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说:“莫言以中篇小说步入中国文坛。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走向世界,《中国作家》当之无愧地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摇篮。”
当年,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时任军艺文学系主任徐怀中推荐给《中国作家》的。考虑到莫言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中国作家》在发表这篇小说时,特意配发了一篇军艺师生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有追求才有特色》。莫言在《对话》中谦虚地说:“我的思想还很浅薄幼稚,写作功底也不厚实,根本沒形成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固定的、系统的看法,一切都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自己胡乱地想想,胡乱地尝试尝试。”对莫言的尝试,徐怀中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说“这是一种很难的写法”。
《透明的红萝卜》发表不久后引起社会反响,莫言由此一举成名。不久后,《中国作家》又发表了莫言的短篇小说《秋千架》和中篇小说《筑路》。莫言的稿子由时任《中国作家》主编的冯牧亲自看过。莫言从朋友传过来的话里知道,冯牧对他很器重,希望他能写出大作品。“遗憾的是我狗屎扶不上墙,辜负了这位耿直老人的期望。”冯牧去世后,莫言曾写文章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艾克拜尔说:“坚持用最优美的中文,写最美好的中国人形象”是《中国作家》的不二追求和一贯传统。今年,《中国作家》获了“满堂彩”。如,在本次“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中,《建国大业》、《飞天》、《惊沙》、《辛亥革命》、《信义兄弟》、《第一书记》等6部电影原作均为《中国作家》所刊发。获奖作品中,《辛亥革命》、《远山的红叶》、《湖光山色》等3部电视连续剧,长篇纪实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长篇小说《我的唐山》两部书,也是被《中国作家》所刊发的。这是《中国作家》重视原创、重视抓精品的结果。
一本好刊物能够让作家成长和成熟,因此,莫言一直对《中国作家》心怀感激。2000年他应《中国作家》创刊100期之邀写文,曾披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跟时任《中国作家》副主编的章仲锷打过交道。“有一次给了他三个中篇《战友重逢》、《红耳朵》、《白棉花》。他选中了《白棉花》,并且提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我遵照他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稿子改好后,正准备发,这时我故乡的那份限在省内发行的刊物《风筝都》抢先把《白棉花》发了出来。”章仲锷当即决定把《白棉花》撤了下来,并愤怒地说:“不惯他这些毛病!”当时,对传过来的章先生的话,我感到很委屈。现在想起来,章仲锷先生是对的,我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