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误成长的控制,常常假爱之名。
电影《亚瑟》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巨富巴赫家族的继承人亚瑟是纽约城里知名的彼得·潘式的人物,他化装成蝙蝠侠驾车横冲直撞之类幼稚滑稽的行为屡屡见报,更多的荒唐事最后通常需要老保姆霍布森收拾残局。这一切经常令执掌家族公司的亚瑟的母亲备感压力,她以断绝其经济来源要挟亚瑟和自己的得力女助手苏珊成婚。苏珊希望靠这场婚姻提升她建筑商家庭出身的地位,也认为自己由此会在公司获得更大权力。
看在钱财的份儿上,亚瑟向母亲低了头。某日,他闲逛中央车站偶遇无证导游娜奥米,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萌发了爱意。在两个女人面前,在金钱、权力、家族与个人的选择面前体味着爱情与婚姻,亚瑟希望找到完美结局。而这时,保姆霍布森离开人世。亚瑟不得不自己来决定何去何从。
这个亚瑟,就是你、我、他,代表着人们身上的种种特性,有时候可笑,有时候可怜,有时候可爱,有时候可恨,有时候可敬——我们都因为不完美而真实。就像小孩子一样,亚瑟有那么多不当行为,也有那么多诉求。无忌惮地惹是生非,用主动破坏的方式谋求母亲及周围人的关注,用叛逆的形象和行为举止争取权利,用讥笑他人来报复。至于挥霍纵欲,这是他自暴自弃的一招,这一切不能传达诉求却引来了舆论的嘲讽和母亲的烦忧、愤怒和尴尬。
为什么不学着做点儿成熟男性该做的有意义、有价值、建设性的事呢?亚瑟不会。他害怕,既害怕得不到又害怕失去,他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没有人重视自己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要求些什么,即使对母亲安排的结婚对象不满,他也不知该如何表达与改变现状,只能装作失手扔掉酒杯,想弄脏对方的礼服,以此小小地发泄自己的不满。
家族寄予厚望、母亲多方施压、保姆呵护备至,但亚瑟却令人难以想象地无法长大。财富太多让他习惯了被物质包围?三岁丧父的他缺乏严格管教?母亲过于冷漠和轻视让他得不到安全感、自信心不足?
我看到的还有,太多的人不想让他长大。
保姆霍布森离世前告诉亚瑟,自己曾经有过一次恋爱,但为了照顾小亚瑟,她放弃了。亚瑟诧异了,他问:
“你以前为什么不告诉我?”
“怕说了让你难过。”
“那现在为什么又说了?”
“因为想让你难过。”
这一段对白真诚动情,但也告诉我们亚瑟的成长就是这样被保姆等诸多人控制着的事实。如果亚瑟能早些体会那些难过,就能早些体会失去,体会生命中会有挫折、遗憾、孤单和无助,体会人与人的关系多么珍贵,也许早就能生发出自助的能力,学会照顾自己、关怀他人,学习用个人意志调和自己、他人和群体的需要,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该难过时不让他难过,该快乐时不让他快乐,该负责时不让他负责,该思考时不让他思考,我们看到的不是爱,更多的反倒是控制。
在重要的关系中,双方都迫切地渴望控制对方,实施控制。父母与子女,上级与下级,伴侣之间,随处可见控制的存在。有时,控制能满足双方的心理需要,获得安全感,世界太平,关系持续。但最终,关系会因控制被破坏,不满情绪强烈喷发。
能长久滋养一个人成长的,是关系中真正的爱意。如果亚瑟的重要他人能不以控制为手段地引导他,能适时告诉他:人不等于蝙蝠车、磁力床,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登上报纸头版;钱物是拿来使用而不是让自己被其控制的;性能让人愉悦却不能让人必然获得更亲密的关系;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看、做;把自己看做一个人,尊重自己,认识他人的世界,接受差异……那么,亚瑟就不会以控制去对付想要控制自己的母亲,顿悟似的照顾一直都在照顾自己的保姆,他会自由表达、创造性地生活,向她们付出更多的爱。
由于生来弱小,害怕孤单,总觉得拥有的太少,希望自己很重要很有价值,人们难免从一开始、从内心深处想要控制好人际关系。有的人更多倾向于控制自己,调整自己对他人的期待和价值观,有的人更多倾向于控制他人,加大自己的权威、影响力和不可或缺性。
但人对关系中的控制多一些觉察,就会更睿智,更自如地应对生活。
觉察控制的存在,帮助自己减少用控制的手段对待他人的时候,真诚的爱,彼此袒露不欺骗,也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还能让彼此舒服、彼此不被束缚,感觉被接纳、被尊重。
霍布森最后留给亚瑟一张纸条: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的强大!
这是助人成长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