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十年风雨兼程路 创新发展育英才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建院十周年改革发展之路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25日   07 版)

    学院领导与美国东密歇根大学代表签署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协议

    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正在研究教育教学工作

    我院学生代表队获得2012年微软创新杯竞赛中国区特等奖

    地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国家测绘局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加拿大圣玛丽大学来访

    今年春季,在微软“创新杯(Imagine Cup)”全球学生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中,由学院蔡恒进教授指导,2009级学生杨硕、李今、张惠婷、杨吉组成的Xight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前八强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区特等奖。他们在今年7月代表中国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2012微软“创新杯”全球总决赛。

    在去年10月召开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集体获得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贡献奖”,学院曾一昕书记荣获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成就奖”,学院2005届本科毕业生李彦夫荣获“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十佳本科生”称号……

    这仅仅是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十年办学成绩中的两个片断。建院十年来,在武汉大学的领导下,国际软件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和规范管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办学成绩,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实用性、国际化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3月,是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支持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的战略部署。

    国际软件学院自成立以来,按照“运作企业化、办学专业化、后勤社会化”的办学要求,坚持以国际国内合作办学、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基本办学形式,遵循国际办学通行原则组织教学和管理。学院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主办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实现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1. 学院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全员聘任制。学院自主聘任教师和教辅人员。专职教师按国际通行办法公开竞聘,动态优选、专兼结合,并报学校人事部门备案。教辅人员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人事代理制,自主确定工资标准和相关待遇。2. 学院在财务管理上实行全成本核算。学院财务相对独立,单独设立财务室,由学校委派财务人员,在校财务部单列账户,按学校相关规定自主支配预算内开支和归属于学院的各项经费。3. 学院的招生和日常教学管理相对独立,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宏观指导。4. 学院拥有相对独立的办学园区,按社会化方式聘请具有一级资质的物业公司负责日常管理与维护。5. 学院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设立内设机构。将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合并设立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单设了“外事工作办公室”以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增设了“校园管理办公室”负责相对独立园区的基建维修和后勤保障。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学院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学院拥有一个占地93亩相对独立的办学园区,教学楼、实验室及学生宿舍设施先进、条件一流。学院现有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3个本科专业,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数字媒介、服务科学等6个硕士点,软件工程、服务科学、数字媒介3个博士点。截至2011年底,学院共有学生总数4563人,其中,本科生1452人,全日制硕士生601人,非全日制硕士生2482人,博士生28人;学院现有任课教师206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兼职老师150人,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15人。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有软件工程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两个教育部特色本科专业和1个省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教育理念,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来抓,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强化产学研结合、“做中学”、国际化办学的办学特色。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以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工程管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面向国际前沿,使毕业生具备很强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软件工程素养以及创办软件企业的能力。

    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学院申报并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院面向社会需求积极开辟学科新领域。学院的“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两个本科专业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申报并获批省级“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建设项目。

    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学院现有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全院双语教学课程达80%以上,部分专业课程聘请国外知名教授实行全英语教学。鼓励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倡导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论文、开放实验等多种形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院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进了微软、IBM、东软、中软国际、亚思晟科技、安博集团等著名软件企业对学生进行IT项目实训。与深圳易思博公司合作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项目化管理,使毕业生实现就业“零适应期”。学院实行双导师制,引进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与本院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教学管理严格规范。学院制定了《国际软件学院本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学院从2009年执行硕士生毕业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对所有申请学位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并规定凡论文重复率在30%以上者,将取消本次答辩资格。学院严把招生录取和毕业答辩的进出口质量关,软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流的师资是软件教育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学院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学院多渠道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学院师资队伍,学院专职教师中1/2以上是从美国、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学成归来的博士,并按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通讯软件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与网络游戏、金融软件、电子服务等专业方向整合组成教师团队。现学院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70%,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90%。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学院领导带队组团先后到法国、爱尔兰、美国等著名高校和企业访问并揽才,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周怀北教授、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蔡恒进教授、江金光教授、朱国宾教授、谢榕教授、王树良教授、湖北百人计划向剑文博士等加盟学院任职。学院聘请中国科学院2002-2006年度“百位杰出海外学者奖”获得者、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地理与地质学系系主任谢宜春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Zheng Mao博士、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王晓军博士担任客座教授。聘请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中国办公室主任Dr. William Y. Chang、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周焕雄教授、新西兰坎特博雷大学Malcolm Shore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的国际顾问和兼职教授。

    重视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院制定了《国际软件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实施办法》,要求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5年必须到国外进修1年以上。明确规定在学院及以上级别教学竞赛中获奖的青年教师,在同等条件下职称评审优先考虑。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等校签署了师资培训协议。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院重视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学院坚持用事业发展目标凝聚人心,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倡导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烛光导航”工程,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引导优良学风的形成。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实施“优秀教师建设工程”, 每年投入300万元设立“人才引进与培养基金”,努力使学院各类师资人数达到300人左右。同时,加强在岗教师培训力度,每年选派3~6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交流学习与合作,每年派出2~5名教师到著名软件企业培训。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这是用人单位对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毕业生的普遍评价。学院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软件人才。

    在知名软件企业建设学生实习基地。学院先后在国内近40家知名软件企业建有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开展项目合作30余个,选派学院学生前去实习,其中包括中软国际、东软集团、金蝶软件等地。

    与知名软件企业开展人才定制培养,实现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有50余名本科生先后参加了定制培养。与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开展IT项目实训。2007年,学院打破常规办学模式,在武汉大学率先实施“第三学期制”,引进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对学生进行IT项目实战训练。学院先后引进IBM、微软(中国)、东软集团等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对2005年以来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进行软件工程项目实训。2009年起学院还与深圳易思博公司合作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项目化管理,目前,学院每年已有80%左右的本科生在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

    联合成立研发机构。学院与上海陆家嘴管委会合作共建“金融信息研究院”和“人才金港实训基地”。学院与北京软通动力公司签署了ODC协议,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让企业项目工程师、学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研发。学院2011年与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数字媒体研发中心”,并已与知名媒体签署了合作出版计划,将于明年6月前出版新媒体专著5本。学院与新加坡国际数码及嵌入式机构(IDETCO)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嵌入式技术训练基地。学院还整合校内各类软件资源,先后成立了“武汉大学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美国Intergraph全球注册实验室(RRL)”、“金碟管理软件注册实验室”、“autodesk项目开发实验室”、“方正国际项目研究实验室”。学院与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发改委共建了“高级软件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平台”。

    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放办学,与国外著名大学、跨国公司开展联合办学,在教师培训、学生培养、学科建设、企业实习、合作研发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逐步形成国际化的鲜明办学特色。

    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办学,学院联合国内高校软件学院共同引进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的十门核心课程。聘请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著名大学和Microsoft、IBM、Rational等公司的著名软件教授、专家来学院授课与开展讲座,主要专业课直接使用国际上优秀原版教材并实行双语教学,鼓励学生获得世界一流软件公司的认证资格。

    学院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学院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日本工业大学、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相互承认学分。学院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到国外学习深造。

    学院与国外多所高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学院与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就合作建立武汉大学CNAM中法工程师学院项目达成协议,现正在教育部审批过程中。学院与东密歇根大学就2+2联合培养项目、与印度夏尔达大学就本科2+2项目、与韩国首尔大学就交流学生项目、法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就硕士“1+1”联合培养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学院与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就本科生“1+2+1”项目、威斯康辛大学就本科“3+1”和“4+1“项目、日本日立公共系统工程株式会社就学生赴日实习和工作等开展了交流与合作。

    学院聘请长期英语外教8人,成立了国际与工程教育中心,加强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学院现有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国的中外合作项目9个,2011年共招收中外课程班学生286人。学院还与美国东密西根大学合作成立了“资源管理与数字技术中美联合实验室”,并依托该实验室申报了学校“985”创新平台项目。学院与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共建了“中爱软件与通信工程联合实验室”。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认真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学院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工会、共青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改治工作体制,修订了《国际软件学院辅导员岗位职责》,进一步细化了辅导员工作的各项内容和要求,通过“三个一”活动的开展,我院学生工作的覆盖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

    规范了班级导师和班级助理班主任工作。2011年,学院在班级导师的基础上,新增加了班级助理班主任工作,为2011级本科新生每个班级配备了一名助理班主任,深受广大新生的欢迎。

    进一步加强学院学风建设。学院在每年11月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让学生明确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不定期举办新老学生交流活动,邀请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和推免生与新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聘请了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使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和获酬水平一直位居学校前列。学院重视开展学生的创业教育。学院与深圳伊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了“国际软件学院·伊果网络创业俱乐部”,指导学生开展“网店创业”活动。 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学生创业的优惠措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院2006级本科生、在读硕士生曹祺创办了武汉橄榄无线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两年半,市值上亿元。他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大力开展学术科技创新活动。2011年学院和学校学生工作部共同举办了“千人计划”论坛活动,邀请“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来校开展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目前已经邀请了5位“千人计划”专家来校讲座。学院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学院每年还举办“国软论坛”和“技术前沿系列讲座”,定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

    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仅2011年,学院就发放国家助学金82.5万元,受助学生277人。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成效显著。近三年来学院党委共发展学生党员526人,预备党员转正521人。

    学生就业率、升学率及薪酬水平位居学校前列。以2010届本科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共481人,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92人被国外(境外)知名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232人保送或考取了国内知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总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达32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7.4%。138人应聘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其中,6人考取国家公务员,38名学生的签约年薪超过了10万元人民币。学院2012年本科生就业率位居全校第2名。

    学院学生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在2011年第七届“花旗杯”金融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中,由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王崟垄、程希冀、尹青、何欣、周杰燏等学生组成的Chicago Group团队从18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再一次捧得“花旗杯”大赛总冠军。自2009年到2011年学院学生已连续三年蝉联“花旗杯”金融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总冠军,并且在七届“花旗杯”大赛中,获得了四次冠军,从而创造了“七年参赛、年年获奖、四次冠军、三年蝉联”的喜人佳绩。学院邱腾等五名同学组成的IGIS团队开发的项目《武汉数字电力管理系统》荣获2009年首届全国GIS技能大赛特等奖。学院2006级本科生高炜华获得2009年“APEC未来之声”中国区选拔活动第八名,并作为中国区代表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APEC未来之声”活动。学院Atoms5团队获得2010年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Multipoint Mouse 技术特别奖一等奖。学院学生团队2011年还获得了首届“微软-摩根士丹利杯”金融计算挑战赛中荣获最佳软件设计奖。

    学院学生在各类文体竞赛活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院2010年获得第八届“獬豸杯”香港国际武术节5金2银的好成绩,荣获湖北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单位称号,5次蝉联了“腾飞杯”篮球赛冠军。学院2011年获得了“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甲组男子团体第五名和女子团体第三名,学院学生在“武德杯”第九届香港国际武术节获得了八枚金牌;获得了武汉大学研究生男子篮球赛冠军、新生男子篮球赛冠军、男子足球赛冠军、拔河比赛冠军。在学校举办的历届金秋艺术节中,学院学生总能取得优秀成绩,仅2011年,学院获得了优秀组织奖,集体舞大赛一等奖,合唱大赛、吟诵比赛、情景剧大赛、服饰大赛二等奖。由学院本科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男生寝室来了个小保姆》在2005年获得了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展望未来,学院将秉承“开拓创新,改革示范;育人为本,能力为重;面向产业,走向世界”的软件学院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努力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努力将软件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软件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卓有成效的应用软件科研成果开发、孵化、转化的产学研基地;软件人才培养与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国际合作办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改革示范基地,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作更大的贡献。

    (时向东 曾一昕)

    AD

分享到:
十年风雨兼程路 创新发展育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