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邱晨辉)在中国科协近日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将自然科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希望寄托给那些“能静下心来”的年轻人——他们要“乐于做科学研究”,“不考虑获得什么奖”,“不把获奖当成工作的动力”。
中国可能最先在哪个自然科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现场有科学家说是物理第一、化学第二、生物第三。郭光灿则说:“原创的东西还不够。”
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王江云是位年轻的科学家,当天,他同样受邀出席并对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现在中国研究所和高校里的年轻研究员和教授,来自考核的压力比美国同龄人还要大,“评估更加频繁,考核更加严格”。考核频繁的结果是大部分年轻的科学家选择紧密跟踪、跟随欧洲、日本、美国的研究,从而可以有保障地迅速发表一些高水平的文章。这样虽然能保证“紧跟”甚至“超越”,但因为缺乏执著而深入的探索,永远做不到“原创”,但“原创”是诺贝尔奖最为看重的东西。
包括郭光灿在内的多名科学家呼吁,国家要给年轻人追求科学创造必要的条件:生活上,让他们能够“体面地生活”;工作上,则提供一个良好的评价环境,让他们能够潜心于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