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位于海边的大连世博广场二楼会议区,“2012中国计算机大会”进入第二天的会议。这是中国计算机领域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学术会议,连续几年都有两千多人参会,各个分论坛也是听众如云。
下午两点,知名公益人士邓飞在这里举行了一个名为“技术公益”的特别论坛。在计算机大会这样的高端学术会议中出现公益议题还是第一次。邓飞在这里要给大家讲“中国的公益”,很多IT界的“大牛”都已经提前坐进现场准备聆听。
“当我的孩子有孩子时,天下无拐”
其实,在确定今年计算机大会各分论坛主题时,“技术公益”并不太受“待见”,学会的理事们大部分人认为这个主题离科学有点远。但沙龙的最早倡议者潘柱廷坚持自己的主张:“科学家也应该参与社会公益。当我的孩子有孩子时,我希望天下无‘拐’。”
潘柱廷,在技术圈内人称大潘,作为启明星辰公司的首席战略官,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让他萌生技术与公益结合的想法是一次同事小孩险些被拐的意外。
当时,三四岁的孩子与老人到市场买菜,老人挑东西,站在一边的小孩被一个人捂住嘴抱起,多亏孩子在挣扎中腿碰到了老人,才被发现。
“在光天化日之下孩子险些被拐抢,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么近的身边,触动自己考虑是否应当做些什么。微博上更是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孩子被拐或丢失的消息在传播,怎么能让事情这样一直下去而无动于衷?”大潘开始思考如何运用IT技术来支持打拐。
他从技术参与的角度写下一些想法,比如《“手机APP+人脸识别+志愿者云”打拐方案建议》《亲历“手机打拐系统的用户体验”》等文章。
大潘把自己的想法发到博客上,并借许多机会与业内的朋友在一起讨论如何推进“技术打拐”。在讨论中,大潘慢慢意识到,有许多具体的技术问题要解决,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如果把范围再扩展扩展,就是“技术公益”了。
今年9月和10月,潘柱廷组织了两次沙龙:“主要是发起技术子项目和聚拢更多热心技术人的活动。”
两次沙龙对人脸识别技术、被拐儿童照片比对系统、公益传播、深度了解和分析人贩子网络的形态、挖掘更多必要的技术线索等技术关键点和项目组成进行了分工。在他们中间,有中科院的教授研究员,有10年前发起中美黑客大战的前“黑客”,有IT公司的老板CEO,还有几家公益组织的创始人,可谓精英荟萃。
在组织搭建这个平台中,大潘越来越明确自己的定位:“有人有钱,花钱做公益。有人有名,靠影响力支持公益。我们有技术,用技术提升公益。”
“技术打拐”汇聚技术人气
这次“技术公益”特别论坛已经成为之前两次沙龙的一次“汇报会”,技术打拐也已经有了雏形。
百度寻人项目负责人文林福介绍了“百度寻人”项目的进展和应用。这个公益项目是收集丢失和被拐儿童的照片,还有可疑儿童和被解救儿童照片,将两个照片集进行人脸比对来寻找孩子。该系统上线后,目前照片总量已经超过10万张,不过这个数字还不够大,文林福提到系统提供了开放的API,提供云服务,期望更多的前端系统与这个库连接起来,发挥更大的能量。
百度寻人中人脸识别的核心技术是中科院计算所的山世光研究员提供的。产学合作在公益项目中变得那么自然而然。
山世光担任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他的团队基于信号处理、视觉计算、机器学习等基础,利用人脸皮肤属性、3D结构等原理进行人脸识别技术的研发,目前对270万份证件照数据进行了2700亿次比对,识别率已经达到92%以上。
山世光现场演示了通过计算机上的摄像头,把自己的头像进行拍摄,然后进入人脸库进行识别,与他很相似的人脸照片被调取出来,第一张是一个小男孩的照片——他的儿子。接下来,他又进行了明星徐静蕾的识别,把徐静蕾现在的照片输入人脸库,大量出现的相似照片中第一张是一个小女孩,正是山世光从网上搜集到的徐静蕾小时候的照片。
这一演示,激起了论坛听众的兴趣。原来当这么高端的IT技术应用到公益活动中,可以让公益的力量得到如此的提升。
《帮孩子回家》则是从事信息技术的公司摹位传奇开发的一个公益软件。CEO张岩介绍了“如何利用技术帮助志愿者寻找丢失的孩子”。
当在地铁、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看到有人强制携带小孩,或强迫小孩时,但又无法确认是否是拐卖儿童,任何人都可以在现场用手机拍照,用提前下载的软件快速传递给后台,与全国丢失儿童照片库比对,现场返回人像识别结果,同时分发到到全国各地相关人员手里,志愿者可以立刻采取行动。
张岩介绍了这个系统的特点:现场的志愿者与网络接通,用手机拍摄的内容可以在网站上同步展示并发布到新浪微博等主流媒体;网站用户看到照片和对比结果后可以在网页上直接留言或视频呼叫手机志愿者,手机志愿者随时可以接收到来自网站的留言信息。另外,当志愿者遇到紧急情况,如志愿者发现失踪儿童、父母突然走失了自己的孩子等,可以紧急呼叫附近的志愿者,寻求大家的帮助。
“突破互联网的最后100米”
臧根林,广州科韵信息公司董事长,会议开始前,与大潘共进早餐时,才知道”技术公益“论坛的主题。臧根林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常务理事,要在沙龙举办的时间开理事会,他当即决定,在理事会中间请假,给大家讲一讲自己做的事情——万家团圆计划。
科韵是从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的公司,平时要处理大量有关流动人口的数据。臧根林关注到一个问题,中国目前有58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的留守儿童三年以上没见过父母,57.2%的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
热心公益的臧根林也曾在社会上发起过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团圆的倡议,他从一些企业家处筹集了一些钱,把孩子们请到广州与父母团圆,但是捐款对于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就像杯水车薪。
“如何用技术手段来实现万家团圆?”臧根林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他发现其实互联网已经到了这些人群的身边,比如打工的工厂中有网络,但平时工人用不了;留守儿童在农村的学校里也是通网络的,可平时大都只有老师在用,孩子们摸不着计算机。很多农村孩子也没有手机,平时连与父母通话都很少。
“突破互联网的最后100米”成了臧根林的目标。他带领技术人员用计算机改制成操作非常简单的视频通话机器,这种机器类似拍大头贴的机器,只有几个按键。他们设计的系统也非常实用,在儿童机一端,只要孩子输入父母的手机号,点击“想妈妈”,就能和父母视频。而父母通过工厂的终端机,就可以在机器上看到孩子的留言和视频。不必双方同时在线,也不需要很快的网速;可以永久存储,也可以多人同时看。这对于在工厂三班倒的父母,和白天在学校上课的乡村孩子非常有用。父母和孩子同时在线时可以随时视频聊天,父母不在线,孩子就可以留言,存起来,等父母有时间时随时调取。
目前,臧根林的团队已经在贵州、江西、湖南等地安装了儿童终端,在广东的一些工厂、社区服务中心等地安装了父母终端。
“每安装一台终端机,大概可以帮助100个家庭在网络上团圆,稍微化解一下留守儿童对亲情的饥渴。”臧根林说,公司工作人员在农村安装这套终端时,老人们也来要求和自己在外面打工的孩子们通话。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还用这个系统开了一次家长会,他把视频录下来,让在外面的家长们了解孩子们的在校情况。
用技术提升公益
邓飞坦言,做公益离不开技术支持。他从2010年起连续发起了多项公益行动:“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大病医保”等。
“我们去寻找中国乡村的孩子,给他们提供午餐,我们给每个孩子买一份保险,他们有病的时候,可以有钱治病。这时候我们发现,这些技术非常的重要。就像是碎了一地玻璃,有了微博以后,我们有了自由的权利,有了空间,可以把每块碎玻璃组合起来,形成合力。”邓飞说通过微博,汇聚了人,汇聚了钱,可以做成事,“我很感激技术界,软件给我带来了支持。我们可以通过邮件群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可以把想法在大范围传播。”
邓飞介绍说,他们曾通过淘宝网设计了虚拟的免费午餐来出售,筹集了800多万的资金。并且请一个技术公司做了一套可以把程序进展全部展现的工具,让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很清楚公布出来。这个技术软件也提升了项目的信誉度。
为了把大病医保做起来,邓飞经人介绍找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陈文光教授,希望得到技术支持。陈文光不仅热情相助,还把自己的朋友北京中科领航科技有限公司CEO孙天强介绍给邓飞,为几个公益项目提供一个统一的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方便团队内部人员以及志愿者的沟通,并提供统一的数据和流程管理。
“技术让我们的信息流通,让我们志愿者的联合、连接、协作变得更加有可能,更加有效率。”邓飞感谢技术界的支持:“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项目的透明度,需要在座的一起来想办法,让行动来改变中国。”
益云是一个开放的公益应用平台,可以发布公益地图,进行志愿者管理、公益传播等,帮助公益组织提升能力,益云的创始人之一周丽在自己的演讲结束时问大家:“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蜘蛛侠》,里面有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就是要用技术帮助公益组织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