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主旨,融合儒家教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后经雍正时期的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更名为《弟子规》。《弟子规》问世后,因其词义简切、合韵等特点,很快流传开来,成为清中晚期蒙学教育的重要读本。
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传播接受西方新思想的同时,也极大地扼制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三字经》、《弟子规》这类蒙学读本疏离了纯真的童心及年轻的学子,而“文革”时期更视其为糟粕与腐朽。长期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隔疏与拒斥,使当今相当一部分人近乎处于传统伦理操守的空白与无意识状态,更不用说其日常中的实际行为了。对传统“弟子”行为规范择其优长者以弘扬之,无疑是迫切并极具现实意义的。或许是这种众识,近些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弟子规》这本只有一千余字的传统训蒙读本,受到了空前的追捧。
然《弟子规》虽语简义切,但对于少年及一般读者来说也并不容易真正读懂,将其生涩枯燥的语言,辅助以形象性的喻说,在绘画艺术的启迪与感染中,引发阅读兴趣并加深对其内涵与教义的理解,是极具创意而理想化的,而这正是王登科《弟子规画传》一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王登科在古代文献典籍方面有着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具有扎实的功底,并一直热衷于追索传统儒释道的精神要义。正是因为有如此的学术背景与情怀,所以其想到了以画笔弘扬传统文化精粹,将《弟子规》的每句文意附以图画来传递表达。
以图说话,向来是绘画表现中的难点,而以图表现语简意远的传统经典,比通常的连环画等叙事类图说难度要更大,不仅要求创作者要有相应的思想修养及人文情怀,而且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即要体现出巧妙的画面构思与笔墨情趣意蕴等。齐白石以山石清泉中游弋的蝌蚪来表现“蛙声十里出山泉”之诗意;而其“长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螃蟹图,则是讽喻横行霸道者。
王登科的《弟子规画传》构图立足于传统人物形象,这更谐和于《弟子规》的意境,每一图,都反映出其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并渗透着其照应于原文生涩语义的苦心冥思,故多有构思巧妙者。王登科的绘画取材广泛,立意新颖,发乎于真情,得之于自然,颇有内涵与感染之力,当源于其丰富的少年生活及对美好童真的追忆与表达,这从他所著的《梦中的风景》一书诸多诗歌与散文中可见一斑。尤其可贵的是其不仅在图式与情感上找到了表达的契合点,更形成了自我的一套笔墨表现语言。其笔下的稚童,或活泼天真,或顽皮不羁;而笔下的老者,或庄矜毕现,或憨态可掬。画中的衬景丰富多变,如屋舍、树木、桌椅、器具等构图上皆能以简驭繁,形象而传神。点染敷彩浓淡相宜,浓者不轻佻、淡者不浮薄,多彩并施而极谐和浑融。以上无不展现了其不凡的创作才能,其画作具有独特的审美个性,散溢出内在的情韵之境。这同当代画坛上有造型无笔墨、有风格无品位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弟子规画传》有着独到的价值个性,并反映了王登科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切深理解与认识,同时也折射出了作为书画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弘扬传统文化精粹的高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