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1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传统文化:进课堂更要落地生根

张枫逸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07日   02 版)

    前不久,国内唯一的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正式发行。这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八年研究的成果,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探索中小学国学教育发展道路。(《中国青年报》11月5日)

    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在几经否定和批判之后,终于在21世纪迎来复兴。时下,国学热在各地方兴未艾,诵读经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发行,更是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

    这一举措无疑有助于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能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相关教材博采百家而不独尊一术,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尊重经典而不拘泥于名著,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探索中还是有所创新的。

    不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扎扎实实过好三道关。

    一是师资关。有了教材,谁来教?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总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介绍,“教材需要老师具备儒、释、道、兵、医、艺六方面的修养,不但懂得儒家思想和佛家、道家文化,还要了解兵学、中医和传统艺术。”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高校专门开设有国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杯水车薪,也未必甘于屈尊中小学“副科教师”的角色。倘若直接把其他学科老师“拉郎配”,又难免走样为“历史课”、“语文课”、“品德课”。传统文化进课堂,短期内需要各校指定专职人员,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从长远看,加快国学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其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乃必然趋势。

    二是应试关。前些年,北京启动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之时,就有论者质疑“进课堂后不考试的京剧如何落地生根?”只学不考试固然有为学生减负的考量,但在应试教育下,非高考考试科目的传统文化课程很可能遭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最终沦为给主科让路的“副科”。如何探索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考评新机制,提高广大中小学的重视程度,这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大智慧。

    三是实践关。日前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纪宝成表达了对国学“虚热”的担忧,“国学热的勃兴,其意义无疑是积极正面的,但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唱高调、打幌子者,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者不乏其人,导致国学‘虚热’。”时下,一些人误以为背背古文诗赋、穿穿唐装汉服,就是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进课堂必须避免流于形式,真正沁人心脾。国学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看待今日之人和事,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此,传统文化才真正有生命力并让我们受用终生。

分享到:
咱就别操富豪财富缩水的心了
中国企业家的自我救赎
传统文化:进课堂更要落地生根
你不道德冷漠,就会有温暖
补充侦查颜艳红虐童案的法治清醒
“还债局长”不只是感人
书当礼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审计
微言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