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蒋子涵的高中生活是紧凑的,她一个人完成了双重任务:一方面在重点高中备战高考,另一方面准备美国大学的录取考试SAT。父母总是鼓励她,她的付出会比其他同学“多一个选择”。因为精力分散,蒋子涵只被美国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录取,当她带着失落冲刺高考时,剧烈下滑的成绩、老师的误解,又让她体会到了双重压力。
只因“人家的孩子都出国了”
初次见到蒋子涵的父亲,我发现他刻意将自己包装得很有领导范儿,在房间里披着西服,肢体语言有些夸张,说话的口气更是居高临下——
“我女儿是个好苗子,如果你能点拨一下,她会成为了不起的人才。当然,就算不借助外力,我坚信有我们科学的教育和她本人的努力,也会实现飞跃。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我们都是肯于付出的,今天把孩子带来是为了减减压……”他给我的信息是:孩子优秀,父母教育理念先进,他们为了培养孩子不惜投入,我的咨询最多只是锦上添花。
蒋子涵的母亲利用老公说话的间隙,告诉我女儿自小就是同龄人的榜样,能吃苦,在学校课程没有耽误的情况下,被一所美国大学录取。她还特意强调美国的大学还可以,但为了锻炼孩子,希望她同时参加高考,以丰富人生阅历……
这对父母的介绍让我有些不得要领,他们对孩子现状的描述是避重就轻还是真的问题不大?为了尽快切入正题,我问,孩子现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达到什么目标?
侃侃而谈的夫妻沉默了。在我的鼓励下,他们说出了真相。蒋子涵升入省重点高中之后,一位把孩子送出国的朋友提醒他们,千万不要舍不得给孩子投资,有留学经历、具有国际化视野是现代人才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很多中产家庭不二的选择。
蒋子涵的父母生怕被朋友看扁了,他们决定节衣缩食送孩子出国。升入高中二年级,蒋子涵一边坚持在学校上课,一边考托福,同时备考美国的SAT。全家人一致认为,多一个选择总是好的。
1月份,他们收到一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孩子的成绩始终不理想,人也经常不在状态,父母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抚她。
蒋子涵的父母为孩子规划人生的参照系是“人家的孩子”,“人家会如何评价他们的选择”,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什么。如今,很多父母都忙着送孩子出国,有的父母是希望完善孩子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有的父母送孩子出国是想逃避当前的学业压力。蒋子涵的父母送女儿出国,仅仅是为了不被朋友看扁。他们在咨询中竭力掩饰焦虑,避重就轻,一再重申孩子曾经的优秀,参加高考仅仅是为了丰富阅历。这些外在行为的背后,暗藏着强烈的虚荣心。
老师真的要把我放弃了吗
蒋子涵显得很疲惫。见到我,她开门见山,“丽珊老师,我从小就争强好胜,但现在真的力不从心了,是我主动要求父母过来心理咨询的。”
蒋子涵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过去。高一时,无论是学习、人际交往还是情绪管理,她都游刃有余。那个时候她总是盼着考试,老师讲评试卷时也总是表扬她的出色发挥。她的成绩在年级600人中一直稳定在前60名,如果保持这个名次,考上名校是水到渠成的事。
自打高二准备出国考试之后,她的成绩逐渐下降,高二时跌到了年级400多名。父母给她打气,如果申请到国外的好大学,她就不用参加高考了。就算她还希望参加高考,凭借高一的基础,高三努力一下也完全可以追上来。
事实上,蒋子涵每天上课都特别紧张,生怕漏掉老师的任何一句话,拼命地记笔记,一节课下来累得颈椎疼痛难忍。每次考试,哪怕是随堂考,她都特别紧张,越紧张,成绩就越不如意。
刚升入高三,考得不好,老师还会找她谈话。现在她已经掉到520名了,老师却对她不闻不问。她希望老师狠狠地批评她一顿,那样她就可以大哭一场,说出真相,非常遗憾,老师不再找她谈话了。
“你父母说你已经收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如果高考失利,是不是也可以去美国读大学呢?”我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按照常理,蒋子涵完全没有必要给自己这么大压力。
蒋子涵的表情非常复杂,“我父母总是挑有面子的事情说,我申请到的大学很不入流,如果申请到好的大学我才不着急呢。”
蒋子涵说自己刚进高中时心如止水地学习,尽管同学中也有“出国党”,但她始终没有把出国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毕竟父母只是普通的公务员,根本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近几年,周围的人纷纷送孩子出国,父母坐不住了,轮番鼓动蒋子涵一定要出国留学,不能输给人家的孩子。
蒋子涵觉得不靠谱儿,她准备给自己留条后路。关于出国,她一直守口如瓶,因为她发现,一旦老师得知某个学生要出国,基本就不再过问了,她不希望被老师放弃。托福、SAT考试都是偷偷进行的,如果考试时间和上课时间冲突,她就谎称自己生病了。直到现在,学校里没一个人知道她已经被国外的大学录取了。尽管如此,因为成绩不好,老师还是对她不闻不问了。
学生对老师的“管”与“不管”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解读。日常找我做心理咨询的学生中,非毕业班的学生往往因为老师过于“管”自己而愤愤不平,“凭什么大家都不努力,老师单单批评我呀?”而进入毕业班之后,学生会因为老师“不管”自己而失落。“为什么老师放弃我呢?有的同学成绩比我还差呢,这不明摆着偏向吗?”
毕业班阶段,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在感受。蒋子涵属于自我觉察能力很强的学生,她对自己出国的事守口如瓶,就是担心老师因此而“不管”自己了,可是因为成绩始终不理想,还是让老师产生了误解。
“多一个选择”变成两个鸡肋
现在蒋子涵的状态非常尴尬,申请到的大学排名很不好,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而让父母投入那么多积蓄太不值得了。可凭现在的成绩,高考也只能上普通二本。“无论在哪儿,读的都是一般般的学校,我不甘心呀!” 蒋子涵的眼泪流下来。
我对眼前的她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她付出的比别人多,收获的却是尴尬。如果没有“多一个选择”的设想,如果专心准备高考,现在蒋子涵的成绩会怎样?
蒋子涵告诉我,1月份,她不满意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所美国大学。中介告诉她,在美国转大学很简单,只要先去美国,对各个大学的情况有了全面了解之后,随便转到自己最喜欢的学校就可以了。
蒋子涵的父亲将信将疑地问:“转学真的这么容易吗?”
中介反问:“您不是说许多朋友的孩子都在那边上学吗?怎么不了解这个情况?”蒋子涵的父亲没有进一步追问。
蒋子涵觉得转学绝不会那么简单,坚持让父母向朋友问清楚,得到的结果是在美国转大学非常困难,并且转学的流程也很复杂,费用相当高。“子涵从小就那么优秀,怎么才申请到这样的大学呢?排名前30的学校也有不要SAT分数的呀……”
朋友的话让蒋子涵的父亲觉得送孩子出国不但没有让他们扬眉吐气,反而处处露怯。
一家三口春节都没有过好。如果硬着头皮去美国念书,毕业之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父母的投入何时才能赚回来?女儿在省重点,高考本来不成问题,却非要送出去念这么差的学校,如果传出去岂不落下笑柄?经过反复磋商,一家三口决定冲刺高考。
“到现在为止,为了出国花的中介费和学习费已经快10万了,如果我不去,这钱就彻底打水漂了……可如果去了就像上了贼船,还要投入更多的钱。”说到这儿,蒋子涵放声大哭。这么小的年龄,就面对这样的两难,她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选择?
如今,很多家长都忙着把孩子送出国,却很少有人认真考虑,送孩子出国还需要权衡哪些问题。
比如,生涯规划。孩子在国外求学后在哪里发展?是在国外定居还是回国发展?如果举家移民,孩子要定居国外,那就越早走越好,给他更多的时间去熟悉环境。如果希望孩子学成回国,那么在国内读完大学去国外读研究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还有经济实力。送孩子出国是笔不小的家庭投资项目,一定要做好经费预算。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国外就可以打工了,其实不然。我有一个来访者在高中阶段被家长送到国外,在那里他每天开销很大,后来家长无力供他,只有半途而废回国。此时他的高中同学都已经上大四,没有任何学历的他只能宅在家里。
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扭转全局的能力
我将孩子的内心感受传达给她的父母。“这孩子怎么能将责任全都归结到我们身上呢?她当时也同意呀,我们为此花了那么多钱……”母亲有些委屈。我明确告诉他们,以孩子的阅历,是无法预估事情的后果的。
蒋子涵的父亲接着说,“在单位就是比孩子,我们俩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为孩子规划人生,是为她的前途还是为你们的面子呢?”我追问。
夫妻俩再次沉默了。
我对蒋子涵辅导的第一步是重塑师生关系,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我建议蒋子涵尽快找班主任谈一次,让老师对这一年来的经历有全面的了解。
第二次见到蒋子涵的时候,她兴奋地告诉我,班主任得知她的事情之后非常心疼,并将她的情况通报给各个学科的老师。老师们通过个性化作业、课间答疑、试卷面批面改等方式直接有效地帮助她。但面对成堆的问题,她还是一筹莫展,不时地说“如果我没有被出国干扰就好了”。我告诉蒋子涵,这次经历是把双刃剑,既是她人生的一个拐点,又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蒋子涵父母的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落地了”,不再做任何的修饰,而是急切地问我,这个时候他们能够帮孩子做些什么?
我建议他们收集各个大学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孩子所选择的专业,按梯次对有意向的大学进行排序,如果超水平发挥就去第一志愿,正常发挥就去第二志愿。在准备托福的过程中,蒋子涵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可以成为她的优势。
6月,蒋子涵带着老师们的关心,坚定地走进考场,顺利考入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她发来邮件告诉我,她珍惜在大学里的每一天,不放松地学习,争取考上名校的研究生。
蒋子涵是幸运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蒋子涵的高考成功并不具有普遍性,她身上特有的很多素质成就了她。
一是蒋子涵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申请到的美国大学不满意之后,她踏踏实实地投身到高考的备战之中。二是蒋子涵善于求助。当她觉得自己力不从心时主动申请心理咨询,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自己的状态。三是蒋子涵敢于和老师沟通。沟通使老师们消除了对她的猜测和误解,任课老师也给予她有效的复习指导。
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扭转全局的能力。所以,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对自己、对孩子有明确的定位,在人生规划上更不要越俎代庖。要知道,孩子才是他自己人生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