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充足、攻势凶猛、白人选民的影响减小……政治学家这样分析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连任。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亲近小宝宝也是新晋总统的秘密武器。
在既不亲共和又不偏民主党的“摇摆州”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公园,奥巴马在一群老少的簇拥下,热情地抱起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婴儿。对着这个正在打哈欠的小家伙,他也夸张地张大了嘴巴。在有着“摇摆州之最”之称的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大学,奥巴马在镁光灯的聚焦下,双手高高地托起一个黑人小孩儿。这个头戴红色太阳花发箍的小姑娘,似乎觉得对面这个大叔很亲切。她举着小拳头,咯咯地笑了。
罗姆尼就逊色多了。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个竞选集会上,这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一脸兴奋地举起一个带着兔耳朵帽子的孩子。可惜对这位政界大佬,小宝宝并不领情。他撇拉着嘴,几乎就要哭出来。
真是“成也宝宝、败也宝宝”。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组图片新闻。在这篇题为《美国大选之吻宝宝必修课》的报道中,记者写道:“几十年来,美国总统候选人一定会做两事:一是握手,二是亲吻小宝宝。而亲吻小孩或许跟握手同等重要。”
难怪共和党用一则婴儿题材的竞选广告指责“奥巴马让宝宝哭”。广告中一位母亲忧郁地说,经济萧条带来的愁闷,让她不得不用跑步来排解。坐在婴儿车里的小宝宝皱着小脸儿,一副即将嚎啕大哭的样子。
在美国,婴儿早已是政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亲近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会对选民产生一种“晕轮效应”。这种效应会让人觉得候选人身上如天使般笼罩了一层圣洁的光环。在光环的弥漫下,选民很容易忽视对方的缺点。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了晕轮效应。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从局部扩散到整体,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现象。如果一个人被标注了某种积极的特质,那么有关他的一切,都会被人加以积极的联想,反之亦然。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在不少人还是凭借着第一印象投票的情况下,这种积极的形象极为重要。当奥巴马与罗姆尼在选民面前,像个慈爱的父亲或祖父那样拥抱或亲吻小宝宝,选民们会不知不觉地将其贴上亲切、慈祥、责任感等标签。尤其是在佛罗里达和俄亥俄等摇摆州的选举人面前。在支持率胶着的情况下,由于美国特殊的“赢者通吃”的选举人团制度,得摇摆州者得天下。
无独有偶,法国前总统萨科奇在任期间,也靠新生的女儿挽回了低迷的民望。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在竞选时带着怀孕的妻子作为“秘密武器”。他还在推进一项削减中产阶级福利的政策时,抱着新生儿在媒体面前表示自己家也一样会被削减补贴。
有人据此评论说:“在大选中,宝宝们吃进去的是奶水,吐出来的是选票。”
宝宝们之所以那么重要,还因为他们成了广大父母们的“传声筒”。
不少父母给宝宝穿上印有“宝宝支持奥巴马”的T恤衫,或者印有“米特·罗姆尼”的围嘴,参加所支持候选人的选举活动。将政治立场通过小娃娃表达出来,即使存在分歧,大人们也只是一笑而过。毕竟,谁会和一个含着奶嘴的人较真儿呢?
选举车轮战把宝宝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可当事人未必领情。不久前,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就郑重其事地发出道歉声明,因为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把4岁的小姑娘艾比盖尔弄哭了。
艾比盖尔本来跟妈妈一起听着广播去购物。可广播里关于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轰炸般竞选宣传没完没了,她气得放声大哭。
为了哄小姑娘开心,这家权威机构一本正经地表示:“我们谨代表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和其他所有新闻机构,向艾比盖尔以及其他被困扰的人们道歉。我们承认这场宣传如此漫长,我们也受够了。让我们告诉自己:‘就这几天了,这几天过去就好了’!”
实习生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