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彼得雷乌斯因婚外情曝光而引咎辞职。彼得雷乌斯是2011年9月出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在位仅14个月就狼狈下台,成为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中情局局长。
一周以来,婚外情事件不断发酵、升温,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把彼得雷乌斯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其实,在伊拉克战场和阿富汗战场担任过美驻军最高司令的彼得雷乌斯,今年2月,还被授予美国国防部杰出服役勋章,被称赞为是与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齐名的人物,甚至有媒体评价他堪称美国现代将军的典范,是“美国军队中一个活着的传奇”。
奋斗的青年时代
彼得雷乌斯于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父母都是二战后从荷兰移民美国的,彼得雷乌斯小时家境并不太好,但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并且身体强健、多才多艺。
1970年,彼得雷乌斯考入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从此开始长达37年的职业军人生涯。1974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西点军校毕业,正式成为一名陆军少尉。由于当时年龄较小,他没能参加对越战争。然而,他总是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因此不断得到赏识和提拔。
1981年,美国陆军第24步兵师师长约翰·高尔文将军慧眼识英才,彼得雷乌斯成为他的副官。正是这位对彼得雷乌斯有知遇之恩的上司,建议他重返校园,“提高见识、扩大视野,超越M-60机关枪的最大有效射程”。他的从军轨迹从此改变,开始了长达6年的求学生涯。
次年,彼得雷乌斯被选送回西点军校,作为“重要培养对象”再度深造,1983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进修班毕业,并获得“马歇尔将军奖”这一殊荣。他并没有停止求学步伐,1985年和1987年先后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和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他在博士毕业论文中,以学者和军人兼具的身份反思越战,阐述了战争中文武官彼此信任与协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与总统的关系等问题。这篇论文的思想成果为日后他在伊拉克的实战提供了借鉴。
1988年,彼得雷乌斯重返军营,先后担任驻欧美军最高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等军方高层的幕僚,为日后崭露头角积累了宝贵的人脉资源。1993年,彼得雷乌斯赴美国第82空降师任职,由于治军有方,他1999年被晋升为准将,2001年担任美国第18空降军参谋长。
优秀的战地统帅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彼得雷乌斯第一次参加实战并崭露头角。初期,时任第101空降师师长的彼得雷乌斯率领部队,作为第五军的开路先锋,历经卡尔巴拉、希拉和纳杰夫等多场恶战,打开了通向巴格达的道路,为保障整个进攻部队的运输线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因在驻地战后重建、保障权利移交等任务中的出色表现而被晋升为中将。
2003年8月,他率部进驻摩苏尔,面对当时政府瘫痪、经济停滞、暴乱不断的不利态势,彼得雷乌斯派部队进驻社区,努力阻止暴力流血事件发生,恢复城市供水、用电,确保医院、学校正常运转。不到一年时间,摩苏尔成为伊拉克战后仅有的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亮点”。当年《时代》杂志以他为封面,报道他的文章标题十分醒目:《拯救伊拉克的人》。
2005年,他被召回国内,被任命为美国陆军联合武器中心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彼得·斯库梅克亲自指派他主持陆军诸兵种合成训练工作。他一展平生所学,结合伊拉克战争实践,开始改进陆军备战的每一个环节,促进陆军训练、实战机制高效运转,其经验成果被整理收入《反叛乱》一书的“野战手册”章节。此书被五角大楼视为反恐领域的 “军事宝典”,成为伊拉克战场的反恐训练教材,他的反叛乱手册成为日后美军在伊拉克战场和阿富汗战争实践的理论指南,也被称为“彼得雷乌斯主义”。
2007年至2011年期间,已是四星上将的彼得雷乌斯先后担任美国和联军部队驻伊拉克最高司令和阿富汗美军司令。在伊拉克战场,他提出“协同作战”新策略,主张增强暴乱地区军队数量和开展反暴乱训练等措施,及时扭转了伊拉克战争的不利局面,避免了伊拉克发生严重的宗派战争,为美国2011年撤军创造了条件。
在阿富汗战场,他主张推行地方防卫计划,资助训练部族民兵,以对抗塔利班武装。此举尽管没有达到稳定战局、恢复秩序的预期目的,但避免了爆发全面内战的危险,使暴力流血事件规模和数量都明显下降。由于在上述战场的卓越表现,美国媒体盛赞他“为美国挽救了两场战争”。
善于运用政治手段
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这样评价彼得雷乌斯,“他是这个国家最优秀的战地统帅,是这个时代集战士、学者、政治家于一身的杰出人士”。
的确,相比其他美军高级将领而言,彼得雷乌斯显得更加善于运用政治手段分析处理问题。彼得雷乌斯的政治智慧较早体现在军事策略中,他是美军中较早倡导并推行“秘密战” 策略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在博士论文中尖锐指出:“我们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对方的特性,包括与我们对抗的社会、我们支持的政府以及我们的敌人。”
因此,后来的伊拉克、阿富汗战场上,他非常注重吸取这些经验教训,特别强调深入了解驻军所在地区的风俗传统、社会特征、阶级特性等综合因素,运用攻城和攻心两种手段解决问题。
彼得雷乌斯不仅善于运用政治智慧解决军事问题,还善于运用政治手段达到目的。2007年,他任驻伊拉克美军最高指挥官时,为使向伊拉克增兵的动议在参议院获得通过,他在会议开始前一一拦截上会参议员,然后用两分钟时间将反叛乱训练这一复杂的体系向对方解释清楚。当时在场的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回忆道:“只要你见过他,就很难拒绝给他一次机会去赢得胜利。”
当然,也有人对他持批评态度,这位成名于战场的四星上将,由于经常与总统的军事政见保持一致而颇受反对党争议。事实上,彼得雷乌斯在伊拉克的军事成就首先归功于其赞同总统布什增兵的立场,当时的美国《外交》杂志甚至称他为“政治将军”,是“布什的政治工具”。也有与彼得雷乌斯共过事的军内人士称,“他研究将军比在研究战争上花得心思要多得多”。
但是,按照职业军人标准衡量,彼得雷乌斯治军有方,善于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和化解危机能力突出,他在各个时期的表现都充分证明了这些优点。
引咎辞职疑点颇多
从11月6日开始,围绕彼得雷乌斯婚外情事件爆料不断,让这位曾在战场上创造过辉煌战绩的中情局局长名誉扫地、颜面无存,也令许多原本“看好”彼得雷乌斯的人“大跌眼镜”,彼得雷乌斯最终宣布辞职,事件持续发酵,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辞职事件本身还存在诸多疑点:
第一,彼得雷乌斯辞职难道仅仅因为婚外情这个单一事件?近年来,美军高级将领由于不正当性行为、渎职行为等原因接受询问、降职甚至撤职的不在少数,而像彼得雷乌斯这样自曝家丑并引咎辞职的,还是显得有些“突然”和“另类”。
第二,联邦调查局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启动调查程序?尽管白宫方面坚称总统是在大选后翌日才获悉此事,但舆论普遍认为此话可信度不高。美国中情局局长身居要职,如果没有充足理由,白宫不会允许联邦调查局启动调查程序。那么,这个充足理由究竟是什么?
第三,为什么大选后此事才得以浮出水面?可以肯定的是,对彼得雷乌斯的调查始于“几个月前”。目前普遍分析认为,白宫是出于大选考虑,才可能压下此事。那么问题的实质在于,既然都能够压下几个月时间,为何最终还是在大选结束后公布消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白宫最后抛弃了彼得雷乌斯。
对彼得雷乌斯而言,这段婚外情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它直接影响了他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严重损害了多年来积累的公众形象,以一种特殊形式宣告了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结。这位在战场上建功无数的四星上将,已无法在政治生涯中再续昨日的辉煌。
(作者单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