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己救活的病人,是赵宏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从医将近十年,他不知道抢救过多少病人。
1995年参加高考的赵宏曾有更好的选择。“当时我被学校保送清华大学。”在他所在的浙江金华市那所中学,这还是头一遭。但是,赵宏放弃了,“可能跟环境有关系,当时我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潜意识里就希望自己能够学医,给父亲看病,给周围人看病。”
于是,赵宏在高考志愿表上,郑重填上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后来顺利拿到了学校本硕博连读的通知书。
学医的困难和压力,在赵宏入学后纷至沓来。“因为当时学校是协和和教育部的试点,规定符合一些条件才能拿到博士毕业证书,比如在校所有成绩不能低于80分、不能挂科、英语要过六级等等。”这样“苛刻”的条件曾经困住了很多人,一些同学甚至只拿到学士毕业证。
因为课业繁重,赵宏平时要看很多教材,而且同一本教材,不光要看中文的,还要看英文的。在校期间,他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钟之前睡过觉。学校有个解剖室24小时开放,自习室也是通宵亮灯,赵宏便是那里的“常客”。
2003年做毕业论文时,赵宏班里的实验室楼下发现一名疑似患SARS的同学。为了安全,导师要求赵宏和其他同学暂时不要去实验室,但想到自己“还在养着细胞呢”,赵宏还是天天出现在实验室。
“我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要半途而废。”他说。正是这种不半途而废的性格让他顺利拿到了博士毕业证,也让他在科研和临床上都成绩喜人。
毕业后,赵宏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在他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不停地救治各种病人。
有一次,一位病人发生术后肾静脉出血,赵宏参与抢救。从晚上八九点钟到第二天早上,赵宏在手术台前站了十几个小时,出手术室后,他腿都软了。而这样的事在他的工作中并不稀奇,最长的一次,他连续在手术室待了50多个小时。
“能把病人救活,再辛苦也是开心的。”赵宏说,每当看到病人被安全推出手术室,他的心里就会有一种职业的自豪感。
忙碌间隙,赵宏也没忘科研。他总想努力在医学领域做出点什么。作为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他曾承担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课题、国际合作课题等项目的研究,他的研究课题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8年,他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研究肝癌的抑癌基因。其间,他曾被种了肿瘤的实验动物抓过,曾被动物房里的紫外线灯灼伤眼睛,还曾经历过精心培育的实验动物大批死亡,但这些都没能让他放弃研究。经过几年努力,去年赵宏和同伴终于研究成功,这成为之后肝癌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医学路上,赵宏总是全身心地付出着。他说,只要能治病救人,工作累一点、苦一点都是值得的。
微寄语
青春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淋漓挥洒,理想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熠熠闪光。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