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广州国际马拉松赛上有选手不幸身亡的意外事故,并没有让北京马拉松赛的参与者“望而却步”。约3万人参加的北京马拉松赛将于本周末在天安门起跑。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跑友都在互相督促做好准备工作量力而行,北京马拉松赛事官方网站则在显著位置挂出《冬季长距离跑指南》,“提醒跑友注意安全”。
《冬季长距离跑指南》在“衣物”、“补给”、“生理、心理准备”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建议。组委会人员告诉记者,比赛沿途每5公里就有一个集中医疗点,有大量工作人员、志愿者全程提供服务,“30公里往后都是危险频发的赛段,我们会更加注意”。
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田径协会还未因广州马拉松赛发生不幸而对北京马拉松赛事发布官方公告,但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警惕。
“马拉松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有氧运动,对锻炼心肺功能有极大的好处,对降低血压血脂也有很明显的效果。不过,竞技马拉松比赛的标准并不适于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的普通长跑者。职业运动员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健康受损为代价的。”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研室教授张英波告诉记者,“所以,在参加马拉松——更准确的说法是长跑运动——之前,普通人群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条件的话要做到每年体检,在没有潜在心脏问题的前提下进行锻炼,不要盲目追求距离和速度。”
但在骤然增多的马拉松比赛中,还有多数人只以“参加活动”为目的,他们愿意参与“用体育锻炼增进身体健康”的实践,却并不清楚长跑活动并非简单跑步。与众多专业体育项目一样,跑马拉松需要专业知识以及专业基础。
“今年奥运会结束以后,田管中心竞赛部统计了一下,在中心登记备案的地市级马拉松赛已经有36个了。明年肯定会突破50个,因为还有从半程升级到全程的。好像就是最近5年以来,国内二线城市基本上都会举办一个马拉松比赛,据说这也是各地文体局的考核内容。”一位田径界专业人士说,“我国的马拉松运动首先在大城市开展,北京马拉松是国内最早的大型马拉松赛事,1981年首次举办。20年前,全国马拉松比赛不超过5个。这几年地方都在搞城市建设,马拉松比赛相对来说比较好组织,所以这类比赛越来越多,主要是起到介绍城市的‘窗口作用’。”
面对不断出现的马拉松赛事,群众逐渐从“站在路边看专业选手比赛”发展到“亲身参与全程、半程、10公里、5公里各级比赛”,但并非所有马拉松赛事都能做到“组织严密”,尤其在“赛前准备”方面的宣传仍处于薄弱阶段。
“以中国城市布局和人口数量来看,全国50个马拉松比赛并不多,甚至可以说还很少,中国马拉松推广还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上述专业人士强调说,“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没有从小养成运动习惯,都是老了病了才开始跑步锻炼。由于不了解长跑运动,往往在参加马拉松赛时出现抽筋、呕吐甚至猝死。出问题的绝大多数都是中青年,老年人反而比较注意。参加马拉松赛要注意的方面很多,比如早上8点起跑的比赛,选手需要在6点左右补充营养,包括麦芽糖和水分。但据我了解,有些学校组织参加长跑的大批学生都不吃早饭,喝点儿水就来跑步,这对身体就是损害。”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中国已有成规模的跑友群体开始意识到长跑运动的规律。在专家看来,有过长跑经历并肯将其作为爱好的民众群体,才是马拉松运动未来的参与主体。
“我对跑步的成绩没有任何要求,因为长跑时感觉确实很不一样,尤其是最后阶段。去年我参加了半程比赛,快到终点时觉得快要抽筋了,腿酸得完全抬不起来,就想坐地上等收容车了。”家住北京知春里的柴东是连续第二次报名参加北京马拉松赛,经过1年多的系统锻炼,他今年非常有信心轻松完成比赛,“这次我本来想报全程比赛,后来觉得还跑半程更有把握。另外,这两天很多跑友都在议论广州马拉松上的意外事故,从我们普通爱好者的角度讲,他(不幸遇难者)完成10公里大概用了一个半小时,强度并不大。”
柴东去年“勉强”跑完半程马拉松后,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每周要完成至少一个马拉松的距离,至少有4天要跑步”,“如果加班的话,就围着楼下菜市场跑3圈,大约6公里。如果不加班,到旁边学校操场跑8到10公里。周末去森林公园跑,最长就是22公里。”
这1年坚持下来,曾经上楼都喘的柴东心肺功能有了极大提高,“我现在1小时内完成10公里没有任何问题,跑完心跳大概是每分钟120下,我自己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
因此,马拉松爱好者在“马拉松运动”成为城市形象赛事的过程中,还需要先做到“善待自己”。
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