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长安 该到亮剑的时候了

撰文 黄少华 钟天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26日   08 版)

11月24日,“百年长安、自主未来”长安诞生150周年庆典在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

    什么是军魂?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

    ——李云龙

    150年,曾发生过什么?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物质文明空前繁荣;150年,可以改变什么?世界中心不断转移,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150年,可以成就什么?中华民族洗刷耻辱,从积贫积弱走向了伟大复兴……

    在过去的150年里,有这样一个名字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走过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长安。从洋务运动到抗日战争,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展望。150年里,长安三次亮剑,奏响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奏,拉开了“军转民”改革新生的乐章,也吹响了汽车企业面向未来、自主创新、争当世界一流的最强音!

    师夷长技以制夷

    150年前,当封建王朝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苟延残喘时,黄浦江畔的一个小小的庙宇里,却传来了机器有节奏的轰鸣声……

    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曾亲眼见识过国外坚船利炮武器精良的李鸿章,在1862年,有了自己设厂造兵器的想法。两年后,李鸿章买下了英国的武器制造设备,让洋炮局的兵器制造实现了从手工方式到机器生产的飞跃。中国近代工业也由此拉开序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金陵兵工厂被迫逆江而上,西迁重庆。3个月,改名为第二十一兵工厂的金陵兵工厂就顺利复工。抗战岁月,第二十一兵工厂曾一度提供了60%的军火补给,为驱赶外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长安满怀事业强国的梦想,致力于发展生产。抗美援朝、珍宝岛保卫战,总有长安制造的武器;成渝铁路修建、国家“三线建设”,都活跃着长安人的身影。   

    回望150年前的第一次“亮剑”,似乎带着些迫不得已的悲壮色彩。长安汽车党委书记朱华荣说,长安汽车今天“五国九地”战略与当时李鸿章任命英国人马格里做上海洋炮局“总经理”不谋而合。我们的血脉里有着抵御外敌、自强不息的DNA,但更有包容和开放的学习精神。

    选择造车得出路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后,军品供货任务逐年下降。“军转民”这个世界难题摆在了所有长安人面前。上万张嘴等着吃饭,到底该怎么办呢?

    “我们曾做过溜冰鞋、木钟、绞边机、钻头……张山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冠用的猎枪也是我们长安造的。”长安汽车市场部部长谭本宏对记者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长安民品的发展基本上是饥不择食,碰到什么就干什么。但由于档次低、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在进入汽车业前,长安的民品根本保证不了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1981年秋天,长安民品研究所的两名干部在广交会纷繁复杂的商品中看到了一辆外形小巧、价格便宜的日本铃木奥拓车。当时中国汽车企业寥寥无几,而且处在“缺轻、少重、无微”的境况,两人一拍即合,“这才是我们军工企业该做的事情!”同年11月,长安确定以日本铃木ST90K样车作为开发对象,集中力量进行测绘设计。时隔两年,长安生产出了第一批8辆样车。

    对这段历史,朱华荣感叹:“我们的造车之路走得艰难!”当时和铃木谈合作,日方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迟到了一个小时,坐的时候身子侧向我们,会后不请吃饭,甚至曾经放话:你们说得出汽车有多少零部件,咱们再谈。

    长安人心里憋着一股气。兵工精神的DNA发挥了作用。“5+2”、“7+11”(一周7天,每天工作11小时)、“白+黑”,这些中国汽车业界的经典名词,最早都是从长安汽车流传出来的。受到歧视的长安人,恨不能一天掰成两天用,别人从研发到上市一款新车要40多个月,长安人不打一分折扣,可以缩短至30个月——造车来不得半点虚假,“勤”才能追回失去的时光。

    除了勤能补拙,长安人也认识到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没有独立的研发能力,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要一辈子受制于人、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朱华荣的一句话道出了长安人的心声。20世纪末的这次亮剑,不仅解决了一个万人工厂的生存问题,兵工厂向汽车企业的华丽蜕变也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

    自力更生赢未来

    “呜”的一声汽车引擎声传来,长安之星以48km/h的速度向清华大学碰撞实验室的墙壁驶去……随后,是“嘭”的一声巨响。

    当得知检测结果为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新的安全法规时,周围一群人由屏气凝神顿时转为手舞足蹈,欢呼雀跃。1999年8月13日,这个后来被业界称作“挽救中国微车命运第一撞”的日子值得被历史铭记。

    “长安做汽车,起家的时候只有3000万元,比于一汽、二汽、上汽这样的企业,开始投入就超过千亿,当时的资本投入根本不具备做轿车的能力。但我们一边贷款,一边滚雪球,挤压了员工的待遇去发展自主汽车。”谭本宏说,“当年的中国打退外敌入侵,上一代长安人做出过牺牲。今天中国的工业要发展,我们这一代长安人必须还要做出牺牲。”

    2001年7月21日,第100万辆长安汽车下线。同年,长安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2006年底,长安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奔奔”上市时,长安之星已经连续7年蝉联中国微车销量冠军。2007年,长安杰勋HEV作为我国首款投入量产的混合动力轿车成功下线。此时,长安已成为中国西部第一家销售额突破500亿元的企业。2011年底,长安逸动在国内车企中第一个达到升级后的C-NCAP 2012最新五星安全标准。伴随着第1000万辆汽车的成功下线,长安汽车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比中,连续两次夺得研发实力最强的桂冠;并连续六年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汽车自主品牌。

    荣耀的背后,是巨额的投入、庞大的研发团队和自力更生的决心。“十一五”期间,长安汽车累计投入120亿元,拥有全球技术研发人员6000余人,其中,专家150人,海外雇员300余人。在国际上公认的13个汽车试验领域,长安汽车已经覆盖其中的12个。

    “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自主品牌才能做大做强。”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说,整合国内、国际研发资源,坚持正向开发,不仅让长安汽车跻身中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更拥有了第一研发实力,树立了中国汽车第一自主品牌。    

    展望未来,长安何时再次亮剑?朱华荣说:“到2015年,我们要达到400万辆的产能,自主品牌超过60%;到2020年,长安汽车的销量将达到600万辆,自主品牌占400万辆,销量要进入中国前三,自主品牌销量要进入世界前六名。”

撰文 黄少华 钟天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1月26日 08 版

长安 该到亮剑的时候了
四代人讲述长安故事
百年长安 自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