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一件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事,一个萍水相逢的普通人,甚至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可能神奇地改写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经典影片《天堂电影院》即是如此——乡村影院放映师阿尔夫莱多放映的电影胶片,和他说的那句“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恰如明灯照耀了小男孩萨尔瓦多的人生路,并最终引领他走出乡村,成为一位大导演。
银幕上的“天堂电影院”充满了正能量,我们身边的“天堂电影院”——华谊兄弟公益项目“零钱电影院”,遭遇的却是让人心寒的质疑。“零钱电影院”,是在打工子弟学校免费开设的电影放映室,由华谊免费供片让孩子们零分钱看电影。前不久,冯小刚发微博称华谊董事长王中军卖出20幅画作,为“零钱电影院”募集了400万元善款,结果却被网友认为这是在给即将上映的新片《一九四二》“炒作”,还有人质问“为啥有钱不给孩子买书买吃的”。
当绝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孩子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大片时,看电影对很多贫寒子弟而言,仍是奢侈的梦想。在今日中国的一些乡村,哪怕能看一部早已不再流行的露天电影,也有可能成为很多乡村小孩回味一生的记忆。“零钱电影院”试图去做一把能够打开孩子们的梦想宝库的钥匙,这样一个公益项目,即便看上去有点阳春白雪,终归也是一桩善事。谁又能贸然断言,这些“零钱电影院”里不会走出一个中国版的“萨尔瓦多”?
这是一个“大家都有病”的时代,聪明过度就是典型病症。那些几乎条件反射般对此事砸出大棒的批评者大概是认为,只要将华谊高层卖画筹款与冯小刚发微博定性为“炒作”或“作秀”,就能显出自己不只是“很傻很天真”的围观者。批评者的“聪明”,源于经验。他们可能曾无数次地被商业炒作忽悠得找不着北,也可能曾无数次地为娱乐圈的各种营销掏腰包,“久病成医”,那些人终于笃信,明星从恋爱分手到结婚离婚都是炒作,公众人物做慈善献爱心全是作秀。
而事实上,我们日常所见所闻,必定有一些与作秀和炒作有关,但动辄怀疑别人动机不纯,却是一种很悲哀也很病态的社会心理。它足以表明,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门且层出不穷的炒作,已经严重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氛围。
从批评者质问用于“零钱电影院”的钱为何不给孩子买书买吃的,我们还能看到另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尽管这些批评者自身没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善举,但他们却惯于对真正行善者指手画脚——热心人做了这件好事,他们马上会质问为何不做那一件;若热心人听从建议将“那一件”一起做了,他们又会说还有更紧急、更有意义的事情你为啥不做。到最后,啥事没做的批评者只不过动了动嘴唇和鼠标,就让真正付诸善行的人遭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对此,冯小刚的诘问很到位——打工子弟难道就只能顾温饱不能看电影吗?诚然,当前社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地方也有很多,但关照贫寒学子的精神生活与资助他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同样可敬。更何况,热心公益的个人去支教或做义工,具备营养学背景的团队致力于改善学生们的营养状况,出版行业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条件,以及华谊这种电影生产者筹建“零钱电影院”,这才是真正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
有一种声音认为,公益是夸出来的,不是质疑出来的。这种说法我很认同。倒不是说做公益的人具备免于质疑和批评的特权,只是在当前这种总体比较脆弱的公益生态中,脚踏实地者往往比只会高谈阔论的人值得尊重。尤其对“零钱电影院”这种周期很长的文化公益项目,如果公众能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会更有助于公益氛围的形成,以及慈善精神的弘扬。否则,如果动辄得咎,总是遭遇习惯性质疑,很可能让原本心怀善意的人也不敢轻易付出。
良善社会的形成,有赖于社会的各个有机体都能形成正向的合力。在形成合力的过程中,用有建设性的意见代替习惯性的质疑,用力所能及的行动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一切,相信人性中善良和美好的基因,才是有助于将好事变好的健康的社会心理。
汤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