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把心贴近西藏
把情留在双湖

本报记者 何春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27日   04 版)

    双湖幼儿园的小朋友们

    从拉萨去往双湖的路,真的就像一条天路。

    10月底,藏北高原的许多地方就开始下雪了。雪后路面结冰,我们的车开得小心翼翼。高原的天,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段路还是晴空万里,另一段路突然冰雹大风,一路上仿佛经过了四季,令人感同身受。

    班戈到双湖有近350公里的路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路,所谓的“路”只是在草原上轧出来的路基而已,越发难行。从早晨出发,经当雄、纳木错、班戈,再到双湖,车子开了整整一天。到达我国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西藏自治区双湖特别区时,已是晚上10点多。

    这里的海拔已是5000多米,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人头痛欲裂,气短胸闷,此时我真正理解了生命在于呼吸间的含义。是夜,几乎一夜无眠,我学会了往藏式大炉子里添加牛粪取暖。

    凌晨4点,实在难受,就吸了点氧,稍稍睡了会儿,但很快,我又被冻醒了,盖了两床被子还直打哆嗦。这时,临行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援藏干部陈轩的提醒在耳边响起:在双湖睡觉,你会体验到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第二天起床一看,外面已下起了雪。不远处,雪山像一条洁白的哈达横亘在眼前,似乎触手可及。

    在双湖的两天里,我实地采访了当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敬老院、加油站。从幼儿园孩子们明亮的眼睛到敬老院老人们慈祥的面容,从区委书记南培坚定的目光到加油站站长占堆一瘸一拐的身影,从雪山的大美到普若冈日冰川的大险,我被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感染着。

    结束在双湖加油站的采访时,天已擦黑,天空中飘着雪,加油站5名员工在雪中站成整齐的一排为我们送行,站长占堆双手合十,弯腰向我们鞠躬。我转身上车的一刻,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自2002年开始,中国石油对口支援双湖已历经整整10年。10年来,中国石油以“科学援藏”、“务实援藏”、“人才援藏”为理念,总投资2亿多元,实施援藏项目90多个。

    10年间,中国石油有8名援藏干部奔赴双湖,和双湖人民同甘共苦。在援藏干部眼里,双湖就是他们的家乡,双湖的农牧民就是他们的朋友。

    双湖百姓信赖“援藏大哥”陈轩,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想双湖的事、干双湖的事、做双湖的人。在西藏,陈轩只是众多援藏干部中的一位。事实上,自1994年以来,有4700余名援藏干部先后在雪域高原工作。他们中,有的已永远长眠在那里。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2010年6月,从北京来的援藏干部陈北信因脑溢血突发,抢救了10多天终无力回天。那年,陈北信只有40岁。

    “战争年代看打仗,和平时期看援藏。”援藏干部总领队、中组部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何新红呼吁社会各界要格外关注那些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的援藏干部。

    一直以来,援藏干部保持了很高的在藏率、在岗率。按照规定,援藏干部平均每年可以休假70多天。据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2010年的统计,他们平均只休50多天。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改善和完善了当地干部的结构,促进了当地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同时,依托对口支援和干部培训,加强了西藏和内地的交流和交融。

    目前,在双湖,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采访中我了解到,由于长年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当地农牧民得关节炎、痛风等高原性疾病比较普遍,藏医药浴室对农牧民的治疗效果很好,农牧民也比较喜欢。双湖卫生部门想在每个乡镇都建立藏医药浴室,但现在仍缺乏资金。

    双湖是一个旅游探险的胜地。大美、大险,旅游资源还有待更多的探寻、开发。

    去一趟双湖,相当于一次生死考验。去一趟双湖采访,可遇而不可求,这一切于我,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 何春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1月27日 04 版

双湖:来自天边的呼唤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加油站
陈轩:“援藏大哥”的双湖情怀
把心贴近西藏
把情留在双湖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