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准备去看电影《万箭穿心》,仔细搜罗院线,悲哀地发现,多数影院都没有给这部片子留出一块银幕。
这种情况,并不只属于我所在的重庆。各地反馈的情况,也都如此。《万箭穿心》,在院线排片数量极少,时间很短,很多地方甚至上演“影院一日游”。
“纵是万箭穿心,也得扛住”,影片原著作者方方,曾以此为题写过一篇创作谈。很遗憾,在商业片激战的硝烟中,在利益层层包裹之中,各地院线没有扛住文艺片的旗帜,而让众多文艺片沦为市场“炮灰”。想必,那些为相关艺术呕心沥血的人们,也会觉得万箭穿心。
后来,我好不容易才在重庆南坪一家电影院看到了这部电影。偌大的影厅,只有我和女儿两个人。整场时间,七岁的她自顾看平板电脑上的动画片;我一个人,静静对着大银幕,感觉戏里戏外,万箭乱飞,想象世道人心,遍地窟窿。
有着极好文本基础的《万箭穿心》,在我看来,就如同余华的《活着》一样,展现生活的苦难与残酷,让人看到人性在幽暗地带的痛苦挣扎。最终的选择,有人绝望,有人扛住。
主人公李宝莉是扛住了生活苦难的女人。这个武汉底层妇女,与小知识分子的丈夫一起奔跑在婚姻生活的艰难路途中。丈夫因李宝莉的一次本不该有的举报而自杀。此后岁月,李宝莉以一己之力养活儿子和婆婆。长大后出人头地的儿子,没能消减对她的仇恨,将她扫地出门。
每一个镜头,都像根根利箭,穿透中国当下社会百态与人性伦理。婚内婚外,幸福不幸,在这里,都能找到珍惜的理由或熬下去的勇气。这是文化的力量。
生活比艺术更真实也更残酷。生活中,你可能就是李宝莉,我可能就是李宝莉的丈夫,还有那些表面很光鲜体面的年轻人,很可能就是李宝莉的那个儿子。是的,这世间,有太多遭受过万箭穿心的人们。我收有一个父亲写给他女儿的信,其中写道,女儿每天敲击着键盘,声声戳心。他的女儿曾经长年沉浸网游。我与这位父亲一起读过《万箭穿心》,也一起体会过生活的万箭穿心。
岁月流淌,消解太多仇怨。我们就算不是有罪的人,但都有需要救赎的人性。到底靠什么来救赎?对无数缺少信仰的人来说,只能是文化。毕竟,社会的分层,生活的多元,价值的多样,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判断,都有自己的幸福,也都有自己的苦难。无法进行文化沟通,只能面对文明冲突,从个体到社会,从民族到国家,莫不如此。
优秀的文艺片就是实现心灵沟通的文化载体之一。然而,现实之下,很多地方的电影院,没有留一个厅,挂一块银幕,让观众静静地坐在文艺片面前,感受世道人心。无数人依旧活在狭隘的自我里,自以为是。从婚恋到社会,不断上演各种悲剧。
更何况,有太多的生活悲剧,也不完全归责于社会和时代。灵魂救赎与人心重建,必经的路径也只能是文化。这个社会需要更加尊重多元文化价值,不被商业浪潮轻易裹挟,不被文化权力轻易操纵,尽量以宽容的姿态给优秀艺术产品一个市场,给“异质思维”一个生长空间,构建起坚固的文化盾牌。对待电影如此,对待其他艺术亦然。让每个人尽量去亲近文化,理解文化的多元,那样,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才不易遭受毁灭;人心也不会轻易为万箭穿过,唯留窟窿。
单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