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访谈

将大学生创业CHN模式进行到底

——访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

本报记者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28日   T02 版)

    “挺喜欢和这些富有创业激情的大学生打交道的。他们的热情和极强的行动能力常常感染我。”接受记者采访的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还记得,去年有个法学专业的学生竟通过一段时间的软件技术培训,自己开发了一款移动游戏软件,“我听说他的创业过程后也吓了一跳,大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得了,就看我们怎么去激发了。”

    从1999年团中央首次引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团中央学校部的工作人员对这项赛事倾注了大量心血。而值得欣慰的是,被“激发”了的学生难以计数,他们中有的已成为国内知名企业的CEO,有的以技术入股形式加入更加成熟的商业团队,也有的人拿到了风险投资正在市场上打拼。

    创新人才成长的同时,创业计划竞赛也逐年扩大规模,并将技术、资本和市场的结合向更深层次推进。2002年,“挑战杯”赛事中的创业项目吸引风投资金1.04亿元。此后每届大赛均能吸引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风投资金。

    “今年是‘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第13年,我们又站在了12年一轮的新起点上。”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介绍,针对大学生创业,世界各国都出台了适合各自国情的扶持政策,比如私人股权创业投资市场强大的英国,每年约有38%的资金投向大学生;再比如美国,采取以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为核心,由学校牵头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机会。

    而在我国,真正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孵化的机构和组织相较于庞大的学生数量仍显得不够充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挑战杯”今年首次提出并在本届竞赛中积极倡导了“文化创意(Cultural creative)+高科技元素(High-tech elements)+新商业模式(New business model)”的理念,力求在未来赛事的组织、发展中努力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贴近学生实际的崭新模式。这3个词的英文缩写正好是“CHN”,也是中国的英文缩写,因此也被赛事组织者称为大学生创业CHN(中国)模式。

    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新商业模式三者具有一种相辅相成同时也是纵向发展的关联,“创意是基础,高科技是实现手段,商业模式是获得利润的持续保障。”

    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介绍,为落实团中央书记处关于推动引导青年等工作由“内容供应”向“产品供应”全面转变的要求,同时基于“CHN”模式的基本要素,今年团中央学校部开始尝试在“挑战杯”赛事组织过程中实现自身角色转型,即从内容提供者向产品提供者转变,“过去开展活动有时可能只是在一个大活动下面堆积很多小活动,不容易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现在我们尝试以‘产品’的方式来体现活动,比如一档好节目、一部微电影、一本有价值的图书等等。”

    今年的赛事中,“产品”的影子随处可见。第一财经频道的王牌栏目《谁来一起午餐》推出“挑战杯”专场节目;每天,人们都能通过上海当地电视台看到颇具创意的三则“挑战杯”公益广告;《共挑战 创未来》一书成为每位参赛者手中必备的励志书籍;在团中央、中国移动共同实施的“M(Mobile)M(Market)百万青年创业计划”中涌现的优秀学生作品都被贴上了“挑战杯”的标签。

    “门槛低、易入手,较好地解决了创业教育的普遍性问题。”近年来,团中央总体工作安排均将覆盖更多的青年人放在重要考量范畴内,即使是“创业”这类看似有些小众化的活动,团中央学校部也尽量做到更加“普遍”,“让所有人都创业显然不可行,但如果能把门槛降低些,让更多的人、花更低的成本去试一下、体验一番,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

    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表示,“规范、普遍、实战、多元”是本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四大特点,“首次单独制定章程、公布评审细则、不再使用高校教师担任评委、所有作品匿名选拔;参赛项目被分为已创业和未创业两大类,已创业项目可以得到加分,好的项目有更多机会被风投企业或创业园区注资;首次开展创业达人挑战公开赛,邀请媒体、公众、专业投资人一起做评审;首次在专项竞赛中引入网络海选。”他重点谈到了“普遍”这一特点,透露: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挑战杯”竞赛之中,今年还首次单独设立了“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增加了面向所有学生的“海选”环节,涌现了一大批非名校、非重点院校的创业队伍,“70%以上入围团队都来自非重点院校,还有10%左右来自高职高专院校。”

分享到:
推介会“遇冷”凸显学生创业软肋
亚运会“微笑姐妹花”创业养生饼干
河北师大校园速递团队体验创业艰辛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创新创业教育是历史使命也是发展需要
将大学生创业CHN模式进行到底
创业的成功源自创新的精神
团长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