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描绘了“幸福中国”、“小康中国”、“美丽中国”的愿景,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而在我国,目前的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预测显示,2030年~204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的高点,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率将达到30%~40%,到达这个高点后,老年人口比例不会很快回落,而是非常缓慢的下降,甚至有可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维持在高位。同时,与这种严峻局面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全社会对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养老到底是什么?我们甚至还不能清楚地回答。
“12月19日,全国农业展览馆即将召开的2012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一号馆的展示中,我们就想回答这个问题。”北京巿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对于养老问题和老龄产业我们是盲人摸象,或者可以说触及了养老问题的某个部分,而从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以及每个人,包括老人应该关注养老的什么,参与它的什么,在哪个方面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想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另外,我们还想把北京市政府在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方面想做的事情,让社会都能了解、关注和参与。”
在很多人头脑中,一直把养老当作一种社会福利,这样的观念其实相对偏颇。实际上,养老应该被延展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通过市场体制和机制来推动,覆盖全部老年群体,并且不断为持续增加的为老年群体提供的服务。
老龄产业在构成上,应该是第一、二、三产业中各个行业里的一部分。以前分散在各个行业里的部分可能并不是主体,但是随着未来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把它从不同的产业链里、从不同的行业中抽出来,形成一个主体。老龄产业何时能够形成?如何形成?目前仍是个难题。
2012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与老龄办开始了一项旨在加速推动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调研,这份调研报告将为未来北京养老事业的发展和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工作思路、对策和方向。李红兵认为,“不论是北京市民政局,还是北京市社会办和老龄办,都希望通过由北京北奥会展主办的2012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这种方式,真正找出政府在支持和指导老龄市场的建立上,应该做些什么。”
李红兵认为 ,政府层面重点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如何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何培养、培育专业化的社会机构来支持养老的服务;如何让老年人组织起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怎样支持和培育一些社会组织、社会机构,使它们能够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等。通过依法组织相应的“圈子”,使老年人能够“抱团取暖”,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专长,来实现他们方方面面的需求。“这些就是政府能看到,但可能无法持续实现的东西。”他说。
目前,在我国的老龄市场中,供需双方都还不太明确,许多老年人的需求没有被明确地表达出来;而产品的供给也没有被清晰地列举出来,可以说老龄产业还没有成为一个让大家十分关注并热情投入的产业,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被人口老龄化刚性需求托起的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的产业,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培育和支持。由于我国老龄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老龄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才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本报记者 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