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9日电(实习生金艳璐)今天,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屈文洲、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都阳和对外经贸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廉思一起做客中青在线第49期“劳动·创造·奋斗——我的青春故事”励志教育访谈节目。在访谈中,三位教育工作者和网友们分享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攀爬历程和体会感悟。
他是改革开发放后第一批获得美国金融分析师(CFA)资质的中国本土人士,在一线证券投资市场从事近十年工作后,2005年,他选择回到母校厦门大学,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两年后,他被破格提拔为厦大管理学院教授,他叫屈文洲。
之所以选择回到高校,屈文洲说,“这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屈文洲谈的“天时”是指2000年正好赶上了中国股市的熊市;“地利”是指回到母校,这个中国最美的大学;“人和”说的是厦大是屈文洲攻读本、硕、博的地方,学校里有他的师长、同学和朋友,现在更多的是他的学生了。
尽管CFA在全球平均的年薪有16万到20万美元,但屈文洲还是毅然离开一线工作岗位。他说:“主要有两点支撑着我,第一是我的兴趣,第二是我认为在教育岗位上,我还能研究资本市场。”与周围的同行不同,屈文洲成长于一个完全本土化的教育环境,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比那些“海归”知识分子差什么。“我在读硕士和博士生的时候大量阅读、接触国外最新的学术咨询,我的GRE成绩能考到2200(满分2400)。”
都阳是劳动经济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观察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工资、收入、福利和消费等情况。在都阳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选择参加国家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饮水都不能保障的地方作调研。回想曾经,他说,“所谓苦是等你自己觉得过上好日子以后回过头来看,我当时是充满热情的,因此也给我自己很快乐的回忆。”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都阳来到四川进行实地考察,进行“智力救灾”。他要面对的是,怎么样帮助灾区迅速恢复经济,或者这些救灾政策如何能落实到每一个受灾的人身上。在治学上,都阳鼓励当下的青年学者们走出“象牙塔”,将自己研究的领域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从而使得学术成果能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这也是推动学术建设的源源动力。
很多人知道廉思是因为他的那本《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他说:“我们的调查从2008年持续到2010年,接下来我将启动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海归的调查。”
选择以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廉思和他的团队一开始也碰到不少问题,“他们很敏感,有时候会逃避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廉思坚持不用网络、不用电话调查等方式,而是一线调查,通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式,试图了解他们内心。
廉思还原了许多真实的场景和故事,“有一个叫邓琨的蚁族,他考研失败过,恋爱失败过,还进过传销组织,但他自己说,我不是一个失败者,我只是尚未成功。”
“关注蚁族,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关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廉思这样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