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到地头,带着手机去耕田,”如今已经成为新疆新农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三化”进程。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作为通信行业的骨干企业,中国移动新疆公司为助力农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推出了一项又一项新举措,不断消除着城乡信息的“数字鸿沟”,为广大农牧民铺就了一条信息致富的康庄大道。
继“村通工程”解决了新疆农牧区基础通信难题后,中国移动新疆公司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农信机”平台。如果说“村通工程”解决的是农牧区基础信息问题,“农信机”平台解决的就是信息应用问题,是进一步用信息科技来传递知识,为农牧民提供时时处处、贴心权威的服务,引领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农信通”让农民成为“万事通”
阿勒泰市红墩镇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的刘宗山被大伙称为“明白人”、“万事通”,因为刘宗山种起菜来得心应手,无论是选择品种、科学种植,还是预知天气情况、预测市场行情,处处高人一筹,周围的邻居们纷纷前来取经。
刘宗山说,“这很简单,我就是在移动公司办了个农信通业务。”
原来正是这中国移动农村信息平台——12582农信通,让刘宗山要什么有什么。用他的话说,“农业讯息、种植技术,只要遇到不明白的事,一拨12582,专家就给咱服务了。”
从“农信通”中受益的远不止刘宗山一人,阿苇滩镇康地种业连锁店187店老板衡佑忠提起农信通,也是赞不绝口。刚开店时由于没有销售经验,衡佑忠很难打开销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使用了农信通。当他销售的种子、农药等信息被发布到当地种植户的手机上后,前来购买农资的种植户成倍增长。如今他的连锁店成了种植户的信息站和联络中心,生意做的风生水起。
“农信通”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原来,该平台由政府部门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一方面整合全国涉农信息,与各级政府农业信息网站共享信息,并通过农村信息机传递给广大农村用户;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平台为农村用户发布各类需求信息。同时,中国移动新疆公司还开设了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语种“农信通”专席,为全疆农牧区少数民族客户提供农牧区信息化服务。
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中国移动新疆公司累计投入3500多万元,免费向全区农牧民发布科技、政策、市场等各类信息等。
“大喇叭”预警显神通
自中国移动新疆公司的“村通工程”开展以来,在天山南北广袤的农牧区、乡镇团场,伴随着移动通信网络逐步扩大,“农信通”业务得到了广大农牧民和涉农单位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其中,传递信息的“农信机”在普通移动电话终端的基础上,集成了方便农民使用的手写输入电子屏幕、自动启动大喇叭等电子控制技术。其主要三大功能除了信息上传下达、“电子黑板”村务公开,就是“大喇叭”广播了。
“大喇叭”可为用户及时进行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提醒,改变了长久以来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一有气象预警,“大喇叭”就开喊了。在开通使用“农信通大喇叭”功能的石河子垦区,当将要出现灾害性天气时,气象局会在第一时间利用灾害性天气预警平台发送语音包到移动公司在各连队安装的农信机上,然后自动接通连队里的大喇叭,向农户告知灾害性天气。同时,这些连队的负责人即使身在乌鲁木齐或千里之外,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拨打农信机,激活大喇叭向农户传递突发气象预警、紧急通知等各类重要信息。
目前,中国移动新疆公司已经为全疆8000多个村配备了“大喇叭”信息站,而这也仅仅是中国移动新疆公司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一小部分。
多举措助力农村信息化
中国移动新疆公司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农信通”业务期间,共向全国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网提供新疆农村信息45.5万条,获取服务信息11.9亿条;向全区农牧民发布涉农信息32.5万条;通过农信机发送各类助农短信7616万条;通过信息服务,推动了农产品交易、农村劳动力转移,受理各类热线咨询35万人次。
近年来,中国移动新疆公司发放乡镇“农政通”信息机6000余台,在全区156个乡镇完成试点示范,实现乡镇与村干部间的数字化办公;搭建乡镇“供销通”应用平台,建立农村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建立“新疆特色农产品”溯源数据库,对林果、动物进行溯源;开展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物联网应用试点,实现设施农业的智能化管理;在全疆5个地州市、23个农牧团场的21万亩节水滴灌农田,推广安装使用农田节水滴灌系统;建立农业气象、水文数据采集系统,成功实现全疆1200多个气象监控区域的农业气象及时播报,全区1500个水利工程采集点实现远程数据自动传输和远程监控调度等等。
各项举措助力着新疆新农村建设,助推着农牧民走上富裕之路。
(振兴 陈姚)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