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块滚石》,它是20世纪的摇滚教父鲍勃·迪伦历时3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一本回忆录,也是以“曾经你衣着光鲜,最得意时给乞讨者扔枚一角的钢儿,是吗?”为开头的滚石乐队的名曲。而如果你在北京,在宋庄美术馆与它相遇,你会发现,它只是一个作品的名字。
2009年,喜爱鲍勃·迪伦的艺术家李永庚,偶然在豆瓣网上看到有人转让一本《像一块滚石》的书,李永庚联系到对方,对方见他很有诚意,就将书送给他。正是这次偶然,触动了李永庚,他读过书后,希望这本书能“流动”起来,但“流动”的方式很艺术化。
李永庚将这本书折成“滚石”的形状,并在网上贴出活动通知,希望由不同的创作者以接龙的方式对这件物品进行延续创作,关键在于,它对创作者没有任何限制,尤其是:你不必是一位艺术工作者。
这颗“滚石”经历“燃烧的滚石”、一张名为“新的早晨”的卡片、“花园滚石大力丸”等8个阶段,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只挺大的药酒容器,里面盛着湖南某市的名酒,一只白色的骰子浸在其中。奇怪,那本书呢?怎么连一点儿纸屑都不见?
在宋庄美术馆近日举办的“不是现在——当代艺术邀请展”上,这绝不是最有特色的作品,却是最能让人看得懂的。而探究背后的故事,更会发现,艺术原来可以如此“普通”。
“你永远猜不到她最后的样子。”这是李永庚写在活动介绍最开头的一句话。
带着这种未知,李永庚让自己的“滚石”开始了旅程。第一个创作者是广州的曾嘉伟,他的工作与艺术毫不相干,他是在看了一部关于鲍勃·迪伦音乐生涯的纪录片——《No Direction Home》(没有家的方向)后,报名参加活动的。
在曾嘉伟眼中,一块“滚石”,会有不同的瞬间,加上看过纪录片后,感受到鲍勃·迪伦摇滚、激情、自由的一生,于是他想将这块“滚石”变成一个爆炸体,但基于安全考虑,他只做了一个散发烟雾的装置,并附以详细的手写说明书,他为作品起名为“燃烧的滚石”。
随后,这颗“燃烧的滚石”就来到天津,建筑工程资料员张瑶成为第二位创作者。
读罢说明书,张瑶让“燃烧的滚石”在一只红色的消防桶里燃烧起来,她把烧剩的残肢折成“杨桃”一样的形状,连同剩下的碎片,一块寄出。
李永庚实在没想到第一个参与者一上来就做得这么“狠”,而第二个参与者更是直接把书烧了。在他看来“不是学艺术的他们做的很单纯、直接、没有太多顾虑”。
接下来的创作显得“温和”许多。广州的梁丽婷面对这本残破不堪的书,决定还是读一读。在不完整的书页中,她寻找自己中意的短句,用笔标好,并剪下,“他的生命依然旺盛”、“马海毛西服”、“我的价值”,这些彼此无关联的短句组成一本只有两页的“书”,她以《像一块滚石》书中一个章节的名字为自己的作品命名——“新的早晨”,那代表了她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光,也是当时,对生活感到迷茫的她,最想找到的状态。
接下来,这个作品经历了它最遥远的一段旅程,从中国来到加拿大。收件人是“黄黑两色的花园”,她是一位画家。
“黄黑两色的花园”在自己的创作说明中,坦率地对头两轮的创作表现出一点失望:“能够把一本书作为一本书来对待是任何一名艺术创作参与者的最基本的素养和常识。如果书不重要,关于谁的也不重要,那么一切都可以不重要,因为你做事没有理由,这个是很无望的。”尽管如此,游戏规则决定,我们控制不了“它”的样子,无论你喜欢不喜欢。
“黄黑两色的花园”开始创作,她在“新的早晨”中选择革命性语句,给语句挂糖浆,将剩余部分加糖加苏打熬制成糖基,用糖基将挂浆过的语句覆盖包裹,待其结晶后,用研磨机将它打碎成粉末,装丸、装盒,由“黄黑药物有限公司”生产的“花园滚石大力丸”制成了。
这颗曾经的“滚石”经过苏州、海门、上海,变成“水”、“一包尘土”、“骰子”后,终于来到最后一站——湖南省常德市某学校的一名教师付刚手中。他用近半年时间思考创作,曾想带着这颗骰子走进大大小小的赌场,但一直未付诸实践。直到临近展出,留给付刚的时间只有3天,他突然想到诗人斯特芳·马拉美的名诗《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他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这首诗:他将骰子掷入15元买来的药酒容器中,盛上酒,封存起来。就这样,经过近两年的旅程,由“滚石”变来的“醉石”进京了。
“像一块滚石”的参与者都是普通人,或者说他们热爱艺术却从不自诩为艺术家,他们认为创作是本能,是不用学习的。他们对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过对其他创作者的赞许和批评,他们没有把它当成是艺术创作,“这只是个游戏”,几乎每个人都这么说。
在李永庚看来,这就是这个活动最有趣的地方。
“发起这个活动,或许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院学习。来北京之前,我有工作,只在业余时间创作。”在李永庚看来,我们的教育和固有的观念限制了创作,好像只有绘画、雕塑才是艺术,似乎创作只是艺术家的事。
李永庚认为,艺术就是一种态度,是参与、是表达、是用心……
对此,“像一块滚石”活动的参与者深有同感。曾嘉伟说,高高在上的不叫艺术,叫圈子游戏。“黄黑两色的花园”则认为,创作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本能。
通过这样的艺术传递,李永庚发现许多优秀的、来自民间的艺术,这些出自普通人之手的作品,富有想象力和生命力,他认为,应该有更多的渠道,让民间的艺术走进我们的视野,也打破我们为“艺术”树起的壁垒。
当被问及“如果对‘醉石’继续创作,你会怎么做”时,李永庚笑说自己还没想好,但有趣的是,另一位艺术家和一个普通观众给出的答案却很一致:把酒喝光,连同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