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校园来信

新闻学教育,能不能更实用

陈文希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04日   02 版)

    前些日子,某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在微博上对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做了这样的评价:“让新传院的孩子做片子,他们就嚷嚷说还让不让读书;让他们读书,他们就嚷嚷着要去实践。于是他们既不做片子,也不看书,便成了没头脑加不高兴。既做不成学术流,而统统都是脑残流。其实怎么做,10年一定有成,不过老觉得自己的方向没前途,那就一无所成。”尖刻而敏锐地指出了当下大学新闻系学生的生态。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并不为新闻系学生所独有,但是新闻系学生身上的问题似乎较为严重。这里面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新闻教育的问题。

    一方面,新闻学本身未能给新闻系学生以足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

    对新闻系的质疑并不是新鲜事。在中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新闻系恐怕是最招人诟病的一门了。学科起步晚,且多从中文系中脱胎而来,学界素有“新闻无学”一说。不招学界待见也罢,在业界,新闻系学生“理所当然”的职业去处——传媒——也渐渐地向新闻系学生关上了机会之门,他们似乎更欢迎那些具有经济学、法学、中文专业背景的学生。哲学专业出身的凤凰卫视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高校开讲座时就直接指出,新闻系没有太大存在的必要。学术根基的不稳固和就业空间的狭窄,让新闻系学生陷入专业认同的危机。

    另一方面,新闻实务课程教育模式,未能教给新闻系学生必需的职业技能,也无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

    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几乎全部的新闻院系都开设新闻实务课程,但是,由于遵循的仍然是把学生关在课堂上、校园里的教学模式,效果自然不佳。相比之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实务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哥大每学期都会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区,一人负责一块区域的报道,学生自己找故事报选题,并独立完成采访、写作和拍摄。教授以编辑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作品,并给出反馈意见。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优于国内的模式,这种优越性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也体现在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关注上。一个社会由很多成员组成,每天都发生着不同的事,作为记者,对社会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并及时向公众报告是记者的首要职责。只有深入地去了解各个社区,才能发现问题。过于局限于课堂、校园,无疑不利于学生对社会的感知。

    应该说,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无论是从职业理念的培养与传承来看,还是就职业技能教育而言。但是,实践证明,现有的新闻教育并不能达到社会对它的期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学界、业界对新闻系学生的不满。而从学生角度而言,专业虽不能完全决定自己的职业选择,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人的发展轨迹。社会期待新闻教育能够培养出优秀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学生期待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并提高专业技能。新闻学教育,请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东西。

分享到:
没有距离感的时代,如何克制冲动
“交通违法记录拟与个人信用挂钩”的几个前提
民工冻死不必纠缠于是否拒绝就医
新闻学教育,能不能更实用
耐克并非因为“双重价格”挨罚
世界以痛吻我 如何回报以歌
泥工日薪220元,年轻人不愿干只是表象
遮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