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看台

林朵拉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04日   11 版)

    研究生开出租自立就好

    上海的陈女士日前乘坐一辆出租车时得知,开车的“的哥”是上海某高校的大专毕业生,而他曾经的搭档则是名校研究生毕业。七年前,两人分别贷款买房和创业,重压之下,不得不兼职赚钱还贷。虽然两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不太满意,但也坦言“压力是自己给的,因为不想啃老,不想让父母过得太累。”

    陈女士发微博讲述此番见闻,赞两个大学生“的哥”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精神可嘉。未想,这条微博引发网友阵阵叹息。不少人感慨,如此学历竟然还要兼职开出租车,令人心酸。此外感叹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人也不在少数。

    悲情一片,因为“心有戚戚焉”。在这个工作压力和房贷压力都巨大的年代,“高学历”和“兼职还贷”两个词轻而易举就击中了大众的心理脆弱点。 但换个角度,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研究生当的哥是多重就业选择的一种,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靠自身努力争取幸福更值得敬佩。是褒是贬,就看你怎么想了。

    伪测试无真知纯属娱乐

    很多在网上做过心理测试的人会觉得,这些测试还是很神奇的,答案通常都挺准。不过日前有媒体做了个试验,请完全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根据网上常见的心理测试题,依样画葫芦编了两道所谓心理测试题。题目是瞎编的,答案则是另外抄来的,而且无论选择哪个选项,得到的答案都一样。

    测试者随机找了15个路人试验, 结果,有8个人认为测试很准,5个人觉得有一半准确,只有两个人认为不准确。为什么胡诌的测试会令大部分人信服呢?心理专家表示,这种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个描述十分空洞。此外,人的思维都有选择性,会优先选择和自己相符的信息,或者选择一些自己能够接受的信息,然后就觉得它很准,这是一个求同倾向。

    “你是个认真的人”、“善良”、“怕麻烦”等等,这些词都是各种心理测试、星座预言里的常客。大而化之,模糊而概括,谁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那些“神准”的测试其实都不过是“纯属娱乐”罢了。

    靠变脸找工作胜算几何

    日前,武汉一名男研究生为了“扫除求职路上的一切障碍”,花万元整容,引发舆论热议。虽然动刀动针“变脸”去求职不是多数,但招聘季高峰来临前,花费重金打造“形象工程”是很多毕业生的必选项。西装、精美简历、拍艺术照,毕业生们在求职上琢磨“小细节”,以期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

    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认为,面对竞争激烈的招聘市场,毕业生在求职时注重形象的塑造本在情理之中,因为任何一个企业单位都注重求职者包括外在形象在内的整体素质。不过,毕业生在做好“形象工程”的同时更应注重“内功”的修炼。

    以得体形象征战求职市场,既可增加自信心,亦可增加认同感,的确无可厚非。只不过凡事有度,在形象问题上投入过分的精力,将之视为决定成败的关键,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重口味高热量吃货当戒

    这年头很多好吃的年轻人喜欢自称“吃货”,他们在网络上津津乐道各地美食,分享各种私家食谱。有网友调侃,“吃货”的人生就如一辆火车,每天都在“狂吃、狂吃”。明明三餐不缺,为何还如此的嘴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学研究中心主任大卫·赫伯博士日前提醒,“吃货”的产生,或因为压力过大。据报道,“吃上瘾”是对抗压力的一种体现。高热量的食物,尤其是糖、脂肪,可以让大脑分泌一种物质,让人感觉放松。“吃货”尤其偏爱重口味的食物,也与这些食物中含有的高热量有关。消息见报后,不少“吃货”惊呼:压力更大了!

    热爱美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之一,也是减压的有效手段,跟病态的“吃上瘾”有着本质的区别。各位“吃货”只需稍微关注一下体重问题,其他的大可不必过于忧心。

分享到:
逃课一天的成本你计算过吗
该怎么面对公司前辈的光鲜生活
错位丈量
与恐惧好好相处
看台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