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尚德修能 知行合一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展示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1日   08 版)

    学院校门

    运动场

    实训中心

    打开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专题网站,立刻被清新的设计所吸引,这是一个以报道学生艺术活动为宗旨的平台,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歌曲比赛,丰富的校园文化内含在此呈现,各系以及学校团委,尤其是院学生会采编部采访的新闻都在这个网站呈现着,这个网站也成为展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扇美丽的窗口。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杨秀英表示,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大爱”为魂,以“创新”为核,以“务实”为基,以“深化内涵,培育特色,构建和谐,奉献社会”为愿景,将大学精神的传承培养与学院的高职定位融合起来,根据学院实际,创新思路,完善载体,探索形成了颇具个性特色和职教特征的校园文化。

    颇具行业特色和地域风情的菁菁校园

    学院前身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创办于国家经济建设百废待举的1960年。随后学校七迁校址、七易校名,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无论办学环境条件如何艰难,学院对职业教育之追求却始终坚韧执著,为社会培育人才之夙愿始终百折不回,在砥砺奋进中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学院精神,确立了“特色立校,学做一体,综合培养,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如今学院已成为上海地区唯一一所以电子信息大类为主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学院坐落于上海市奉贤区,占地 4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名,专任教师220人,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占42%,博士、硕士学历近64%,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接近90%。在国家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学院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开设了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和计算机应用系等8个专业系(二级学院)26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4个,上海市重点专业6个,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类和制造类专业为主体,财经类和艺术设计传媒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

    学院是国内最早引进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训、实践能力培养,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和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两个,建有上海市通信与信息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等3个,建有上海市第22、第5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两个和上海仪电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尚德修能,知行合一”的校训,推动建立了学校与企业(行业)、政府三方“共建平台,共育英才,共创未来”的育人机制。建有60余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联想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申通地铁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24厂等国内外10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学院在立足行业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极其重视环境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每年都会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积极推动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如今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活力校园就矗立于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当你走进校园,四季青绿、规划有序、高低错落的大面积绿地、丛林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不时你还能看到海鸟在漫步觅食;道路两旁的香樟,成片的杏树、合欢和桂花树成荫成林,草丛间点缀着四季不同的小花,满园飘香。镌刻“尚德修能 知行合一”几个苍劲大字的校园石古朴恢宏,使校园既具时尚气息又不失厚重历史感;绿树草丛中迂回的文化长廊则典雅秀美,与碧土蓝天、红花绿树、灰蓝色基调的建筑楼群浑然一体,共同组成了学院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宣传栏、文化廊定期展示师生成果、活动彩照和教学楼、办公楼恰到好处张贴的画像名言构成处处育人的文化氛围;学子们在“严谨重范、关爱善导”的教风熏陶下,秉持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自信有恒 勤学致用”学风,在教、学、做中攻读苦练;而那从校园一旁静静流淌的浦东运河,更使校园充溢着灵秀之气,从东海吹来的风轻轻地穿园抚拂着你,使身处校园的你无论在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海的气息与海的心胸,运河上传来划船人的歌声和机帆船的“突突”声则不时打扰着校园的静谧……

    着力培育新时期新文化内涵

    全方位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近年来,学院着眼于弘扬学院价值取向,每两年开展一次“感动校园”十佳评选,至今已经开展了四届。谈到“感动校园”的评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顾剑锋介绍说,学院坚守进取奉献、敬业好学的价值追求,坚持用优秀的典范去影响人感染人,去承传学院的价值取向,去体现时代精神,并通过“感动校园”十佳的评选来进一步培养人、引导人和塑造人。 

    在“感动校园”十佳评选活动中,所评选出的许多敬业守职、进取奉献、刻苦攻读、感恩铭记的师生已经成为校园榜样。

    2007年评选的“每天奔波上百公里,只为成就‘不迟到’品行的吴杰同学”、“大爱无言,真情无声,用点滴言行铸就‘母爱’风范的吴鸿英老师”。2008年评选的“勇于直面命运,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玻璃女孩’方菡同学”、“用骨髓捐赠和献血行动诠释感恩和责任的许华杰同学”、“让伤痛的心灵重燃希望的张楠楠老师”、“用真情感动企业,用真心赢得合作的周萍老师”。2009年评选的“自强不息,以顽强毅力勇夺桂冠的吴静宜同学”、“执著追求,勇于创新的王荻老师”。2011年评选的“三十年专心育人,三十年专注专业的乐永菁老师”、“攻坚克难,勇夺冠军的计算机应用系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团队”等。

    “感动校园”中还有很多感人故事。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盛靖琪连续3年考核为“优秀”等次,获得了省市级的许多奖励。在数十年的职教生涯中,盛靖琪保持了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继在国内首创《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应用)》专业并被评为教育部教改示范性专业之后,又积极带领全系教师,先后开设了《数控技术》等专业,2008年又主持申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新专业并被批准招生。为了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准确,她身体力行,经常放弃寒暑假休息,深入企业调研,提出了基于“专业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构筑起了适应“专业群”建设的公共专业课程平台和主干课程标准,带领大家完成了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充分认可。盛靖琪积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践“2+1”等“订单式”教育,开发了近20个校企合作“订单班”,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被专家认定为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2010年又与8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作为系主任,盛靖琪时时刻刻关心着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新人的成长。她了解系内每一位同志的教学与工作情况,动员系内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教改大讨论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同志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不论路途有多远,她都会登门探望。在她的指导、鼓励和推荐下,系内先后有6位青年教师获得上海市优青项目,3位教师成为仪电系统青年技术能手,并分别获得2007、2009和2011年度“感动校园十佳”称号,一位青年教师荣获上海市“育才奖”。3位教师分别获得2009年、2010年学院说课大赛一、二等奖,两位教师在2009、2010年上海市维修电工技能大赛中获得第四、第三名,全系“双师”资格认定的教师达100%。

    在金融危机下,盛靖琪发动全系教职工,人人关心就业工作,帮助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的学生。通过辛勤努力,机电工程系近3年就业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位居上海职业院校同类专业首位。

    盛靖琪积极倡导“自律、合作、奉献、理解”的文化氛围,机电工程系上下团结一致,努力工作,2008年获得学院优秀教学团队(感动校园十佳)光荣称号。

    杨秀英书记、院长评价说:“像盛靖琪这样的一批优秀老师,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资源。他们从各自的侧面感动着校园,感动着师生,从各自的角度反映出学院的发展和文化建设成就,从各自的支点诠释升华着学院的文化力量,为学院的文化建设增添着新的时代元素。”

    除了校内评选“感动校园”人物,学校还着眼于培养社会责任,积极推动“三下乡”实践活动,从校园走出去。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升华的有效手段。如学院2011年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就很好地达到这种效果。

    当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队是广西支教团队。学院于2009年与广西金秀中心小学及下属4所小学结成帮困助学对子,帮助了16名困难学生。2010年帮助了18名,2011年帮助了20名。当年7月22日,跋涉数千里的6名师生代表来到金秀县看望受助孩子,参加活动的王巍、陆菁涛等同学用日记记录了他们的所见所感:由于受暴雨冲击,校舍倒塌,临时校舍是用茅草毛竹搭起来的,没有一张桌椅。孩子们站着上课,里面非常昏暗,仅有一盏60瓦的白炽灯。山里气候多变,一下雨,地面更是变得泥泞……

    一名学生在自己的网络日志中写道:“自小就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我们,从来也没亲眼见过山区儿童求学的如此艰难。看着山区孩子在如此困难条件下求学,眼睛里却流露出对知识和生活的渴望,心阵阵地酸楚: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刻苦些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承担一些呢?我们是不是应该为国家多出一份力呢?”

    积极利用网络平台

    让“易班”发挥不一般的作用

    “进了校门,先来‘易班’”。这是今年9月24日,学院迎新时候进行的“2012易班迎新活动暨市易班发展中心易班落地活动”打出的口号。当天,活动持续近两个小时,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 

    “易班”是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因为深得高校学子青睐,大学生们把“E—CLASS”昵称为“易班”。通过该网站,高校辅导员、教师及学生可在线互动交流、交换各种信息及资源、上传照片、撰写博客,并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提高工作和学校效率。简而言之:易班——上海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

    在学院看来,今天的90后,是在网上“泡大”的。这样的入学通知甚合他们的口味——辅导员已为新生们创建好了 “易班”,注册激活即可。通知上写道:“易班”能够让新生们“尽快熟悉学校、学院、自己的班级和辅导员,养成良好的习惯”。

    登录“易班”网络平台发现,它打破了传统互动类网站的模式,大胆融合了论坛(BBS)、社交网络(SNS)、博客、微博、相册等主流的web2.0应用。同时,“易班”有鲜明的大学特色,有通讯录、日程表、资料库、话题等新颖的网络应用……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说,在“易班”网站上,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小房间”(个人空间),一个班的人共用一个“客厅”(网络班级主页),而一套套房组成一幢楼(学校主页),一幢幢楼又拥有一个“公共广场”(全市平台)。

    “易班”采用了全市、学校两级架构,用户不仅能在自己的“网上班级”中讨论班级事务,还能走出班级和学校,与其他高校师生实现跨校交流。

    “易班”的研发充分考虑到当今大学生热衷表现个性、展示自我的性格特点,受到大学生欢迎,一些原来整天“泡”在社会互动网站的大学生,逐步“回归”校园网络。

    在学院“易班”推广当天,院系领导充分见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广区域内分为“移动易班”推广区、易班注册区、展示区、21熊游园区、节目表演区和小游戏区等6个板块。现场气氛活跃轻松,热闹非凡。

    随着午休时间的到来,同学们陆续地走进生活园区,而“易班”活动表演区域的各类节目也准时上演,唱歌、武术打斗、B-box……精彩纷呈、充满活力,注册区域的礼品分发吸引了众多同学热情加入,而每10分钟一次的21小熊赠送游戏更是一次次掀起了活动的高潮,让同学们心动不已。 

    在市教委易班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的“易班”新生宣传推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注册的学生超过入学新生的90%。易班的出现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通过该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交流、上传照片、撰写博客、提问解答……这一融合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微博等功能的虚拟社区,不仅能够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

    时任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分管领导是“易班”的首倡者。她说,一些商业社交网站对大学生负面影响不可小视,不仅荒废学业,校园信息安全、学生隐私都受到威胁。当初,大家琢磨着如何改变大学生高度聚集社会网站的现象、为他们提供针对性服务时豁然开朗:与其被动应对,还不如自建一批吸引力强的网络社区!

    “高校自建网站还可提供社会网络所不具备的特有资源,如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的平台、学科发展走势的信息平台、就业信息沟通平台……这些都是学生急需而社会网站无法提供的。”她说。

    不少辅导员表示:“易班”最大的优势是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管理工作搬上了网络,网络是接近学生的最好渠道,“易班”友好的界面和丰富的功能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社会网站,在趣味性上能吸引学生,在操作上又能切实地帮助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即时解决一些事务性的管理难题。 

    在杨秀英看来,学校之所以重视“易班”网络社区的建设,因为“易班”作为大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课题,也给高校积极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疏导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间。如今,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后,学院将更好地办好这一高校网络社区,让学院和学生之间能更近距离地交流,用这种贴近大学生的方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工程

    除了实实在在的在价值取向方面进行引导,多年来,学院一直大力实施“六个一”职业素质教育工程,即指导学生实施一项职业目标行动计划、建设好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开设一门《企业文化》课程、编辑一本《职业素质案例》、(每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新建一批学生职业社团。“六个一”职业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每一个环节,紧密结合高职特征、学院特色、学生特点,紧扣专业、职业和就业,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三年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如指导学生实施一项职业目标行动计划,以学院编制的《职业目标规划书》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和家长共同参与,分阶段、渐进式制定推进实施。同时,将诚信品质、社会实践、行为规范和奉献社会等作为重要考察点融入其中,在辅导员和专业指导教师指导下,每学期进行评价考核或修订,反复落实推动。

    据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未进企业门,先知企业魂”,让学生在就读期间了解企业文化,知晓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企业文化概念,还通过实地考察不断地感性接触、接受企业文化氛围,学院特意开设了《企业文化》课。该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包括“学习目标、任务描述、案例、知识链接、拓展任务、拓展项目、测试、思考与练习”等项目,凸显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校企合作等教学改革特点。

    杨秀英告诉笔者,这门课的开展依据是以就业为导向,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以企业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完整的学习情景为行动体系,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企业文化的能力、对企业文化进行分析的能力和初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力。

    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学院还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根据重大题材和学院主要工作,借机借时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校庆50周年、中德合作25周年、上海世博会、建党90周年等。通过对主题蕴藏的意义挖掘,积极创新载体和方法,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和坚韧意志品格的养成,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如学院从爱国主义、多元文化、创新精神和文明素养四个方面,着力挖掘上海举办世博会所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把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和奉献世博当做育人的大舞台,不仅在校园内外开展世博志愿系列活动,还将学生顶岗实习等专业训练与直接服务世博结合起来,全院先后共有近300名学生直接参与了世博园内的服务工作,使学生经历了一场人生难得的心灵洗礼,而上海世博会相关方面对学院参与世博服务的志愿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外事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还专门给学院发来了感谢信。

    杨秀英说:“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还要根据青年学生特点寓教于乐,积极开展各类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青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此,学院每年轮流举办以“提高艺术素养 积淀文化内涵”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以“积极健身健体 愉快学习工作”为主题的体育年活动。同时,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书画设计、文明双创(文明班级和文明寝室)、一团一品、博文讲坛、热点课堂、新媒体达人等活动。如以学生为主体,发挥青年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校园网上创建了网络文化艺术节来延伸演绎校园文化艺术节。在这个虚拟的网上艺术节里,学生们可以了解各类活动信息,随时全程参与,其间,还增添了许多年轻学生喜欢的元素,成为学院长期育人的平台,同学们亲切地称它为“永不落幕的艺术节”。

    目前学院有30多个各类学生社团组织,涵盖了专业学习、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文艺体育、公益爱心、创业实践等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社团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青年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管理,自我服务。

    校园文化是高品质办学质量的反映,是最深层次的内涵建设,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沉淀和反映。“唯有以战略眼光,以笃行致远的务实精神,扎实有效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铸灵魂,创品牌,学院才能形成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健康高尚、斑斓芬芳的文化氛围。”杨秀英说。

    AD

分享到:
尚德修能 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