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电影不止一部,最新版是英国70后导演乔·怀特2012年拍摄的。我偏爱这一版电影,因为乔·怀特和李安一样,骨子里都是有着骑士精神的人,他们的电影语言永远是清新、浪漫的,即便表现残酷时也不乏柔情。对照原著和新版电影,渥伦斯基的形象再次变得无比鲜活而真实。
渥伦斯基第一次在车站看到安娜,惊讶于她的风情万种,对于身边不缺女孩子围绕的渥伦斯基来说,安娜的美是成熟而陌生的。男人在20岁露头时,会心醉于这种体验,在他们那里,大他们4岁的女人,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那个世界不是花园,而是果园,很多男人之所以会在电光火石之间变成真正的男人,就在于他们一脚从花园踏进了果园。
安娜式的女人不会对比自己年轻的男子一见倾心,那时的他正是一位年轻帅气的青年军官。电影在表现安娜初次见到渥伦斯基时使用了这样一个画面:车轮启动,整个银幕都是摩擦产生的火光。这是电影艺术的夸张,是驱动整个故事的必要设计,如果非要这样安排,我宁愿相信,是渥伦斯基点燃了这场爱欲之火。
在这场爱情中,渥伦斯基是吸食者,爱情的汁液让他满足、痛苦、充满矛盾,转而到害怕、恐惧、逃避,这是所有激情式爱情的归途,是男人的宿命。男人通常比较理性,无论他们多狂热,也永远会绕火而行。如果安娜未死,渥伦斯基会成为无数庸俗男人中的一个,但安娜用自己的死对他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洗礼,他或许还不明白什么是女人,但起码会对爱多懂得了一些。
再次想到《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故事,我忍不住做了一个假设,假若渥伦斯基遇到安娜时,不是安娜大他4岁,而是他大安娜4岁,会是什么样的结局?最有可能的结局是,在车站,安娜那一抹微笑的确让他赏心悦目了几秒钟,但他旋即克制了自己,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会警告自己现在不是泡妞的时间。第二个可能的结局是,他们短暂相爱,转瞬分开,彼此想念,就像《廊桥遗梦》。
老托尔斯泰会在他的书中这样写吗:当安娜对这个年长她几岁的男人动心并有意魅惑时,渥伦斯基微微一笑说,“对不起妹子,哥老了,我们不谈爱情好吗?”安娜这时也许这样回答是最好的,“滚犊子,哪有工夫理会你?”于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但老托尔斯泰会这样写吗?!他借助渥伦斯基这个形象,在尽情抒发自己那颗不老之心的骚动,告诉读者,尽管爱情衔接着无数的悲伤与痛苦,但仍然值得人们投身其中,死了都要爱。
曾有一位40来岁的男人对我说,自己巴不得赶紧老去,在现有的基础上老一些,再老一些,如此便可“清新脱俗”,不再为爱动心,因为爱的另一面,有着无数的责任与麻烦,而他只想孤独终老。盼望自己早点老去的男人,恐怕都是情伤很深的男人吧,否则好好地活着,怎会恐惧爱?安娜卧轨后,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上前线参战,但求一死,对于这个男人的结局,只能说这是爱的代价,或者,年轻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