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知道王剑冰。那时,我正在黑龙江的农村种田。闲了写几篇文章,也看书。一年到头,在小城隔三差五地买上两三本杂志,有《读者》,再有就是由王剑冰主编的《散文选刊》。当年读过的文章,如今大都没印象了,只有两篇刻骨铭心:一篇是冯骥才的《水墨文字》,另一篇是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
《绝版的周庄》把周庄写活了。在作者的笔下,周庄是一位江南的古典秀女,她可以淳朴曼妙,也可以眼帘低垂,她住在水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王剑冰居然写出那么浩繁的篇什,而且涉足那么宽泛,这是我所不知的。他的文章浩繁和宽泛并不意味着多,杂,乱,潦草。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写得相当精致,精致得如同苏女手中执着的团扇。扑面有股幽幽的香气。他舍得花大把的时间去构思,而决不会去匆匆落笔,他遵循着诗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从中不难看出一种书家对待文字的虔诚与严肃。
王剑冰首先是一位诗人。他最早是以诗人的姿态步入文坛的。尔后他出版了散文诗集,并获得“中国散文诗90年重大贡献奖”。但他更是名副其实的散文家,他的散文的光芒让如上两者黯然失色。
王剑冰的散文,有一种清新和淡雅,那应该是青菜的味道。尝到了文字的美,却绝不会腻。余秋雨也美,但显得腻,有那么点婆婆妈妈。刘亮程的文字就细密而纠结,严得一根针都透不进去。那文字,急性子读不了。但王剑冰不同,他大开大合,咏今博古,天地合一。读他的文章,如风行水上,让人畅快。他的文章篇幅多不长,很像快餐,还没觉得怎样,就已经恰到好处地读完了。仿佛一张弓,正拉满的时候,停住了,从而有了一种妥当的完美和意犹未尽。更有甚者,他文章中的人文和历史形成一个个珍珠般的亮点,让读者在心里沉淀下来,不觉间又增长了见识。基于此,他的文章往往厚重和丰满,达到一种很深远的意境,一种苍茫——对,是苍茫,这还是贾平凹评价的两个字,也是王剑冰所追求的一种风格。这两个字,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王剑冰有两篇文章在旅游景点被碑刻,想能千古:《绝版的周庄》以一堵老墙的形式立于周庄蚬园路;《吉安读水》则立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上。对一个文人来讲,这是莫大的荣耀。
王剑冰的文字像他的人。他的人我见过,高高的个头,浓眉大眼,一身儒雅,书卷气很重,举手投足都有一种学者的风度。他的散文就也如此,有一种儒雅的风度——那是一种态。王剑冰的文章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态,阳光的,向上的,像举着叶丫的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