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国际关系学院):关键词:惊奇,很惊奇,非常惊奇。惊奇的是,竟还有这样的挖泥船,抓斗式!很惊奇的是,船上抓斗的挖泥精度竟能到厘米级!几乎就是蚂蚁和大象的量级比较!非常惊奇的是,船员们能耐得住在船上一待就是3个月,中间不下船。换我早憋了,但他们能做到耐得住寂寞,而且还倍儿乐观!
唐星宇(中国邮电大学):测量员季浩华为我们演示gps静态测量,这个测量得到的数据用于沉管对接时的定位工作。季哥细致地安装好基台,眼睛直盯着基台上的水平仪,力图减少仪器的误差,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中,精确体现在每一位像他这样的技术人员的精细化操作。
陈颀(中山大学):在金雄号抓斗挖泥船上,我们发现了2011年和2012年对中华白海豚的观测记录,2012年的记录册相较2011年更加详细规范。翻了好几本记录册,终于在2012年6月7日看到了它们的踪迹,12:20离施工地点200~300米处,5只海豚在跳跃嬉戏,突然间似乎就身临其境了。
黄松柏(澳门大学):牛头岛的一角海湾,渔民在这里养殖海产。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得益于中国交建的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排放的要求(固体废物要放到岛上政府指定的位置,污水要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不能排放到海里)。
阎其凯(上海大学):今天的深水抛石整平船之行,让我对海底隧道的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的背后,凝聚了多少工程作业人员的离乡背井和汗累艰辛,也正是这些细碎的工序,一步一步搭建出宇宙级的世界通道。
余玉婷(重庆大学):每一次的采访都是一次抵达,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会因为我们的离开而停止,年轻的建设者还在工地用技术点亮青春。“生活很单调,但很有意义”,这是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他们的投入深深打动了我。
裴江文(贵州大学):写港珠澳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样的超级工程,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写港珠澳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该如何用没有温度的文字,去还原一个个在工地现场温暖的人,让没有接触他们的人能最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温情。
张杰(香港城市大学):11月26日,一众大学生记者一早冒着风雨乘“港珠澳一号”,到访了位于牛头岛的隧道沉管预制厂。见识了为港珠澳大桥建设默默耕耘的工程师们如何奉献,早起晚睡,牺牲了自己及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全心全意把精力投放在这项“超级工程”上,为祖国奉献无私的精神,他们真伟大啊,有点爱上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