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超级工程师筑梦超级工程

中山大学 陈颀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3日   08 版)

    参加大学生记者训练营的同学登上牛头岛,采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预制沉管制造厂的工程师。中国传媒大学 邹菲菲摄

    编者按:

    全长49.968公里、计划将于2016年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是一项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在这项超级工程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团队在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在刚刚过去的11月底12月初,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20名大学生记者,参加了为期一周多的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港珠澳大桥站)。他们走进正在由中交联合体负责施工建设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用脚采访,用笔还原超级工程背后的超级工程师群像。

    ----------------------------------------------------------------------

    中交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的副总经理罗冬坐在离开牛头岛的船上,透过船舱的窗望着天空,他的眼神里有一种自豪和坚定。那天珠海的天气格外晴朗,伶仃洋湛蓝的水面上不时有几只白色的鸥鸟映入眼帘,他接待了一支来自孟加拉国的考察队,带他们参观港珠澳大桥的东西人工岛、整平船和牛头岛的沉管隧道预制厂。而在这之前,他已经接待过包括德国、日本等五六个国际考察团。

    站在甲板上面向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几乎难以想象,这里即将架起一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组合公路,低头看浪花翻腾,更难以置信在这之下将铺设起世界最长的六线行车沉管隧道。这是一项万众瞩目的超级工程,也是无数工程师梦寐以求的舞台。但与其说这项超级工程为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毋宁说是超级工程师成就了这项超级工程。

    白色精英,彰显尽善尽美的高要求

    “那时我们对工程师的理解就是小学课本上教人们认‘工程师’几个字配的图,一个人戴个帽子,穿登山鞋,举着GPS显示器,背个包,可能还拿个锤子。”负责疏浚工作的第四工区工程部部长何波说,现在的工程师与当初已经大不相同,不需要进行许多体力劳动,在营地总项目部,工程师们可以在一间小小的调度室通过电脑屏幕足不出户就了解各个工区的工作情况,还有海上船只的航行情况。工程师不再是灰色或泥土色,而是眼前的白色,干练而干净。

    员工们口中的完美主义者,中国交建总工程师兼岛隧项目总经理林鸣,对项目的方方面面就如同他身着的白色工服一样,容不得半点瑕疵。岛隧项目副总经理兼设计部负责人刘晓东说,“我们在研究方案的时候,大沉管设计成了,方案已经可行。那时深坞坞门设计是50米的宽度,为了让它更保险可靠,林总还继续10厘米10厘米地抠,看看是50.1米好,49.9米好,还是50米最好。”他也不否认,当回头看许多完成了的工程时,总会感叹原本当时可以做得更好的,但基于那时的认识水平只能如此。“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我们就会一直抠下去。”

    尽善尽美,是港珠澳的工程师们不懈奋斗的目标与动力。第五工区书记高瑜山在讲述五工区讨论沉管安放及对接方案时,也深深感慨。五工区三十来个人,8点起床吃个早饭便到会议室讨论,中午吃过中饭也不休息,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后,3个月如一日,而这期间开过大大小小两百多场会议,与国外联系过上百次,只为了让方案不断优化。

    “我们的标准用五个字概括便是‘就高不就低’。”罗冬说,因为港珠澳大桥建设要结合三地标准,其中各项要求都是按着最高标准遵循。“香港采用的欧洲标准要求设计使用寿命达到120年,是三地中最高的,我们就按着这个数字设计施工,而在这之前国内设计使用寿命最高的杭州湾大桥,也只有100年。”

    分秒坚持,责任让激情持续到最后一刻

    精力充沛,这是第四工区的测量工程师郑伟形容林鸣时所想到的第一个词。每天早上7点多,营地里的大多数人起床的时候发现,林鸣已经到海上巡逻一圈回来了。郑伟感叹说,“真不知是怎么做到的。”并且,林鸣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不休假,其他工程师更不敢懈怠,都铆足了劲工作,他们都特别想了解,林鸣源源不断的动力来自哪里?

    林鸣从来不说,但大家都知道那是沉甸甸的“责任”二字。一节沉管隧道造价1亿元,一个圆钢筒造价500万元,一个人工岛造价30亿元,一批奋战在前线的80后、90后,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荒凉的小岛和单调的行船作业。这个工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当被问到怎样排解这么大的压力时,刘晓东想了一下,说:“更加认真地投入工作。” 倘若是普通人,兴许会说自己用某种方式消遣来排解压力,但他朴素诚挚的话语令每个人为之感动,也许这就是他们担得起“超级工程师”这个称号的原因吧。

    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工程,能够留下来的都是精英。对于第三工区第二分区的总工程师陈伟彬来说,让他坚持到最后的原因,既不是身在超级工程中的自豪感,也不是获得“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2011年度十大标兵”荣誉称号的满足,更多的是责任,用平常心做不平常的事,“我只想着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做好。”每天晚上11点下班,第二天准时6点半起床跑步回到办公室,自2011年5月调入港珠澳大桥项目到现在,他每天保持近16小时的工作时间,从没有人要求他早起晚归,但责任驱使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这也带动了同事们的工作热情。

    求知欲与使命感,机会也许一辈子仅有一次

    “来到港珠澳大桥项目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郑伟的话道出了许许多多工程师的心声。他在2011年如愿以偿地调入港珠澳大桥项目部,这里集合了全国最先进的设备,声呐、探测仪、能实现精挖的挖泥船等等,郑伟说起他工区里的仪器简直是如数家珍,能接触到这些顶尖的设备是属于工程师的荣耀。

    每个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师都格外珍惜在项目工作的时光,努力提升自己。林鸣特别推崇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他的办公桌上就放着几本日本在工程管理方面相关的书籍,他也在开会时把自己找到的一些资料和短片与大家分享。为了提升团队的水准,林鸣提出了“百名研究生培养计划”,请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为工程师们上课。

    有幸成为学员之一的李金峰工程师一边忙着攻读硕士学位,既要写论文又要准备考试,一边又不能落下工作,有时就不得不加班到晚上10点。不过,一想起2014年能拿到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李工还是充满兴奋与期待。“这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团队。”HSE(“HSE”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笔者注)部门总监黄维民这样评价,领导们起着很好的带头作用,也很关心下属,大家都很有干劲,氛围很融洽,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榜样,取长补短,这是一个难得一遇的学习平台。

    历史走到了这里,为工程师们带来这座承载着非凡意义的港珠澳大桥。从2005年参与项目至今,再到2016年大桥竣工,今年42岁的刘晓东,将人生最巅峰的12年贡献给港珠澳大桥。他见证了一座大桥的从无到有,为了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直到看着它一点点垒起来,“那种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亲切。”罗冬副总经理说,这座大桥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让港澳地区与内地联系更加密切,释放更多活力带动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稳定内地与港澳的关系,巩固“一国两制”,这是时代的要求。

    历史选择了他们,而他们勇敢响应了时代的召唤,也只有他们,这群不断进取、具有强烈使命感的超级工程师才有力量承载这项超级工程。

分享到:
超级工程师筑梦超级工程
“上天入海我也要把它搞下来”
世界最大预制工厂里的合作与博弈
致敬 超级工程师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