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和尿布,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商品一起摆在货架上,居然为美国的沃尔玛连锁超市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其中有怎样的奥秘?原来,美国的妇女通常在家照顾孩子,所以她们经常会嘱咐丈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为孩子买尿布,而丈夫在买尿布的同时又会顺手购买自己爱喝的啤酒。
这一真实案例被传为营销界的神话,但是,如何从浩如烟海且杂乱无章的商品中,发现啤酒和尿布销售之间的联系?刘世平就是寻找这种联系的高手,他所创办的吉贝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向世人“讲述”一段这样的故事。方法,则是用数据“说话”。
企业将分散在各地的庞杂数据进行有效地整合,发掘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结合行业的知识得出一定的结论,并将结论运用到最终的决策当中。这就是数据的“发声”过程。
为了让数据发出更丰富、美妙、也更让客户满意的声音,刘世平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即使是周末也要加班加点,以至于成了别人眼中的“狂人”。
事实上,刘世平在留学期间就显露出了他“狂人”的本色。上世纪90年代,刘世平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毕业,在IBM仅工作两年多后,就被聘为IBM全球银行数据挖掘组组长及全球服务部商业智能首席顾问,这是一个别人要十几年才能登上的位置。
正当周围的人都在为他的“疯狂”惊诧不已之时,他又作出了另外一个“疯狂”的举动——回国创业。
回国有两个理由,其一是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其二是,当年他每次回国,看到IBM向中国的企业收取高额的费用,他都会悄悄地问自己:“为何我就不能回国,收取更便宜的价钱,帮助中国的企业做同样的事情呢?”
刚回国时,刘世平的“独门绝技”——数据挖掘技术,在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他因此有了第一次“狂妄”的经历。
那是200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遇到一个难题,而已经参加上交所项目的3家跨国公司拿出的解决方案都未能让他们满意。这时,上交所的人找到了刘世平。然而,他们初次接触却并未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因为,在上交所看来,刘世平夸下的海口有点“大”—— “就我所知,在数据挖掘方面如果目前有一个人能解决好这一难题,那就只有我。”
17天之后,刘世平解决了三大国际公司半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于是,他拿着报告再次来到上交所,结果是上交所“非常满意”。
随后,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让刘世平的吉贝克公司如虎添翼,并迅速地站稳脚跟。无论是房贷评级违约概率的估算,还是产品的精准营销,无论是交易行为中的风险分析,还是银行的资金拨备,吉贝克样样精通。
“作为一个软件公司,不单单是搬砖头的建设者,更应该是一个设计者”。“狂人”刘世平一直将产品和研发的质量视为第一生命线。
创业10年,吉贝克很少卖其他公司的软件。很多员工建议,“为什么不顺带着做点代理产品的业务呢,来钱快呀。”刘世平却有自己的考虑,“我管这样的行为叫‘顺手牵羊’。创新、研发是件很苦的事情,就像农民种地,不会今天播种,明天就见到收效。”如果一家创业公司一味地“顺手牵羊”,怎么会安心地种地呢?
事实证明,刘世平对持续创新力的重视也换来了不小的成绩:作为屈指可数的几家仅销售自主研发的产品而合同过亿的软件公司,吉贝克如今已经拥有五六百人的团队,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多地,是金融领域商业智能数据仓库、数据管理应用的“巨无霸”,在应用专业管理和巴塞尔协议方面名列前茅,证券公司的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的服务是目前国内最大,XBRL产品系列在世界名列前三名,在国内是绝对的NO.1。
核心技术的掌握是一方面,刘世平的另一个撒手锏则是对技术和数据相结合的应用以及对行业的理解程度。“技术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弄清楚行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信息、信息通过怎样的方式可以获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让服务对象成为他所在部门的英雄、行业的英雄,他自然而然会成为你的朋友,如果让服务的对象成了狗熊,那么他下次一定不会认识你。”在他看来,只有把客户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让客户认识到产品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让服务对象成为英雄。
眼下的吉贝克虽然风光无限,但仍面临一些困难。
公司成立之初,招纳人才困难重重,有一幕让刘世平记忆犹新:一名应聘人刚刚走进公司,只是简单地看了一眼,便转身离开了。由于当时公司刚刚起步,没有品牌优势,这样的事时常发生。而企业发展至今,资金、企业内部的管理、持续创新、维护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被提上了日程。
刘世平坦言,“创业比我写一本书,读博士学位,发表文章难多了。”2008年金融危机,吉贝克同样受到影响,没有订单,刘世平只能硬撑,但“狂人”从未认输。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在危机来临之时,他仍然选择 “不裁员,不降薪”。如今,刘世平仍然对那段“疯狂”的时光津津乐道。
相关文章:
实习生 宋天卓 本报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