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联合作战实验场”的奠基人

——记北京军区朱日和训练基地高级工程师张冀湘

张坤平 邢冠芳 刘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4日   10 版)

    深秋时节,又一场陆空联合对抗演练在内蒙古大漠深处拉开战幕。近年来,已有上千名将校指挥员率领数十万官兵,在这里经受了113场实兵对抗“战火”洗礼。

    这里就是我军唯一“联合作战实验场”——北京军区朱日和训练基地,基地高级工程师张冀湘就是这一中国最大信息化战场的主要奠基人。

    建造一流的演兵基地

    在基地数字化导调大厅内,演兵现场影像、交战三维动画、红蓝军指挥文书、战斗力指数曲线、装备和人员损伤统计等各类信息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参演官兵在战斗中的表情甚至行为细节,都尽收眼底。

    然而,20年前,这里还仅仅是一个荒芜的装甲兵训练场。部队进驻时,基地只负责划分训练地域、组织供水。

    1998年1月,时任北京军区通信部指挥自动化处处长的张冀湘,被任命为朱日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负责领导组织基地信息化建设。

    “刚来到这里时,基地四周都是荒漠,没有路,方圆千里难见人烟,对外联系只有一根电话线。”当时的情景,张冀湘记忆犹新。

    基地信息化建设,一穷二白。导调监控等“五大系统”是基地的“心脏”,科技含量高、构成庞大复杂,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他领衔组织撰写出200多万字的军事需求报告,先后赶赴15所院校向专家请教,联合开展规模宏大的系统研发。经过10个月苦战,“陆军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导调监控系统”问世。

    系统主体建设时,张冀湘科学组织上百名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原本两年才能完成的系统建设仅用半年就完成。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五大系统”评价:“该系统属军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信息系统的先进水平。”

    构造科学的战场评估体系

    这是让张冀湘很尴尬的对抗演习场面:激光仿真交战中,被“击中”的坦克还在横冲直撞;由于激光只能打直线,红蓝双方的坦克都爱躲在山包后面,谁也不露头。

    战场上哪有这回事?张冀湘先是给战车加装了火控和油路闭锁装置,一旦被“击中”,战车无法射击、自动断油,只能停下退出战斗。随后,他又在思考,真正的战场上既有直射炮,也有曲射炮,有没有办法模拟曲射炮打击坦克呢?

    一天,张冀湘正在冥思苦想,桌子上的手机响了,朋友发来一条短信。

    短信!他眼前一亮——把曲射火炮的射击诸元用代码短信发到导调控制中心,进行弹道计算,如果目标匹配,再进行毁伤计算,这不就解决问题了?    

    试验证明,这个思路确实可行,两秒钟之内就能判明曲射炮是否命中目标。“隔山打坦克”的难题解决了!

    过去的对抗演习,导演部出情况,红蓝双方自主对抗,人为评判。经常出现双方对胜负争论不休,互不服输,导演部成了拉架的调解人。 

    “为什么人的正常血压值是90~120毫米汞柱,这是经过大量数据统计出来的。”张冀湘说,“演习评估,就是对一支部队战斗力的体检,需要一张用科学数据说话的标准体检表。 ”

    于是,张冀湘建议研发演习评估系统,使战场评判走向科学化。他带领大家将导调指挥、卫星定位报告、图像传输等若干分系统高度集成,将演习部队的地理位置和行动状态信息,传递到中央处理机,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再通过固定摄像点和移动摄像车,进行定点监控和跟随监控,将演习现场景况传输到导演大厅。

    导演大厅内由18块大型显示器组成的大屏幕墙,可以对各种画面进行实时切换,便于导演部全方位了解部队行动态势,迅速生成新的导调方案,以控制演习进程,干预演习行动,从而实现对演习部队的导调监控。

    一次演练,红方指挥员下令:“预备队10分钟内投入战场。”不料被导演部当场否决,理由是,卫星定位系统显示,红方预备队远在30公里外,10分钟不可能赶到。演习战至残局,红方呼叫火力覆盖,张冀湘又亮起“红牌”:“评估系统显示,你部炮兵分队弹药库存为0,无法实施火力打击。” 

    如今演习的胜负全凭战场监视系统和计算机数据对交战双方的战损、弹药消耗、战术运用等各种因素进行科学评判,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红蓝双方对胜负都心服口服了。

    打造逼真的模拟战场

    2007年,上级把朱日和训练基地确定为我军复杂电磁环境建设试点单位。张冀湘与他的科研团队仅用15个月,就研发出“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组建了全军第一支专职复杂电磁模拟和监测的环境构设大队。

    第二年,“砺兵-2008”实兵对抗演习在基地打响,来自36个国家的110多名军事观察员观战。战斗打响后,张冀湘下令实施电磁干扰。电磁风暴席卷演兵场,红方电台通信被阻塞,坦克和炮兵接收不到目标坐标,指挥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蓝方装甲集群溜走。

    “我们施加的仅仅是轻度、中度电磁干扰,假如施以重度干扰,甚至能摧毁你们用频装备的电子元件。”张冀湘的话让红方指挥员如坐针毡。“宁可让部队输在今天的基地,也绝不能败在明天的战场!”这就是张冀湘的练兵理念。 

    演习结束后,一则消息被世界媒体广为转载:中国军队第一个陆军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成功用于实战砺兵!

    2010年,张冀湘出国访问参观了瑞士国家训练基地,学到了不少新东西:“人家也是用激光模拟火炮,但建筑物里有机关,一炮打过去,建筑物的灯光全熄,门窗哗哗颤动,像真的一样!”

    回国后,他开始改进演习环境。又是一次演习,某旅担负穿插任务,途中遭遇雷场,发现地雷不再是以往用小土堆代替的“示意雷”,而是埋在地下与真雷一样的“数字雷”,必须用探雷器才能发现,是否排除,导演部的电脑上均有显示。

    熟悉张冀湘的人们知道,张冀湘很“时髦”——他戴的手表上有GPS装置,散步时可以精确计算出步行的距离。他宿舍的茶几上,放着两台平板电脑。

    然而,这些新潮数码产品对于张冀湘来说,并不是为了赶时髦。手表上的GPS装置使他在戈壁滩上不会迷路。买来平板电脑后,受其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功能启发,他设计出单兵携带的“腕带调理终端”。

    张冀湘还带领团队研制了“单兵作战训练感知系统”,士兵身上戴上感应器,导调人员就能知道士兵是卧倒还是在奔跑、跳跃。

    基地激光仿真模拟系统也问世了。加装了激光射击模拟装置的武器装备,一旦被对方击中,便会冒出彩烟,随即自动闭锁,参演人员只能退出战斗。

    在北疆大漠坚守了15年,张冀湘还带出了一支拥有25名博士硕士的科研团队,他担纲研发了“北京军区指挥所数据库综合运用系统”、“间瞄武器实兵交战仿真训练系统”等数十项科研成果,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他的专著《陆军师实兵演习计算机评估系统概念模型》等,被院校列为教材。

    为表彰张冀湘作出的突出贡献,组织上给他记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他还被解放军四总部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张坤平 邢冠芳 刘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2月14日 10 版

美军对社交媒体又爱又恨
优秀带兵人不等于“老好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普通一兵
总后驻京某部士官选改实施“阳光作业”
“联合作战实验场”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