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打破“围墙”办学 助力青年成长
服务“蓝黄”建设 彰显社会价值

——滨州职业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7日   08 版)

    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一角

    校训“责任”石

    学生文化活动

    2011年“务实滨职”年度人物评选颁奖晚会

    2012年6月,滨州职业学院仅用一年时间建成的2.6万平方米的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正式启用,并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首家“山东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7月,“立足地方,产学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案例入选《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8月,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的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完成主体,2013年10月正式启用;12月,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30所职业院校“魅力校园”之一。2011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成功承办首届全国护士(英语)执业水平技能大赛……这些只是滨州职业学院实施开门办学、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的缩影。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首批40所立项建设单位之一,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抢抓“蓝黄”两区开发和骨干校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开放拓展空间,服务求得支持,改革强化内涵,管理提升品位,文化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深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考核评价“四项改革”,持续推进“教学质量标准”等十大工程,努力打造“技能大赛、小班制教学、专升本”三张名片,深化高职内涵建设,凸显社会服务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步入全国高职院校先进行列,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打造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示范品牌、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社会服务基地已成为滨职人的共识。

    抢抓战略机遇,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理性发展——打造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示范品牌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以及兄弟院校发展热火朝天、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针对如何以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契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示范品牌,学院围绕发展目标、办学思路、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等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最终明确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十二五奋斗目标,那就是“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主线,围绕服务‘两区’建设,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用技术研发、劳动者素质提升培训为重点,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

    年度计划确保步步为赢。如果说总体规划是一张宏伟蓝图,那么年度计划就是实现宏伟蓝图的路径。2011年初,学院提出“改革、创新、完善、提升”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14575”工作计划,即:突出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这一主题;搞好教学、科研、服务、考核四项改革;实施校企合作、素质提升、环境优化、校园安全、服务社会五大工程;抓好学生工作、招生就业、校园文化、整合资源、十二五规划、校庆筹备、庆祝建党90周年7项工作;强化党的建设、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督查督办五大保障。2012年又提出了“1210”工作计划,即:突出以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主题,扎实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和“工作作风务实年”活动,实施“工作效能提升工程、创先争优示范工程、教学质量标准工程、科技服务创新工程、招生就业攻坚工程、校园文化挖掘工程、管理服务满意工程、学生工作温暖工程、教职工队伍优化工程、班子建设务实工程”等十大工程。学院发展实践证明,这些重大决策,顺应了高职教育发展潮流,完全符合高职教育转型期的实际,符合了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和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学院迅速召开部署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会议,用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确定了2013年工作总基调:“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提升’八字方针,全力推进学院‘1010’工程(10大板块100项工作)促进学院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和谐滨职,打造全国一流骨干高职院校,引领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发展”。

    学院党委书记崔其忠说,“制定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科学规划,以规划引领发展,让发展符合规划,是推进学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秘诀所在。”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内涵建设,注重特色发展——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特色内涵发展是学院始终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办学内涵是全体师生员工始终关注和坚持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学院将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作为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提升为支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形成了“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格局。推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学院主要领导及市直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滨州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领导小组,解决了骨干校建设中资金、土地、规划、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难题。推动成立由市政府牵头,职能部门参与,联合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滨州市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集团、滨州职业学院理事会等校企合作组织,促进了滨州市职业教育系统协调发展。成立7个二级学院董事会,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实习就业、提供兼职教师、设备捐赠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并形成了定期活动机制。积极与魏桥铝电集团、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成立魏桥铝电冶金学院、绿都生物学院、飞行学院两个二级学院,共建专业,订单培养高技能人才。吸引滨州经济开发区、市体育局等多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捐资助学,校校、校企、校社关系日益紧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形成了“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格局。

    ——彰显了“校企协同、产学互融”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紧紧围绕“蓝黄”两区发展,紧密对接纺织家纺等“蓝黄”产业发展,与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京博集团等区域大型企业合作,共同设置专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共同确定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校企协同、产学互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设置新专业和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与石油及盐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接,新上或调整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冶金技术、汽车服务技术与营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供热通风与空调等专业。紧密对接区域重点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械工程学院利用实训广场,与滨威活塞公司联合建设生产流水线,与山东唐骏欧铃有限公司建设“唐骏欧铃汽修实训室”;轻纺化工学院与富海石化组建“富海石油炼制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培训职工及聘用兼职教师,企业为入选该班的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及奖学金,学生考核合格后,全部进入富海石化有限公司实习就业,实现了“方案共定、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紧密型合作,教学就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同时,各专业深入分析对接岗位的能力要求,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基于工作过程或流程,以项目、案例、任务为载体,开发和设计课程,体现教学内容的技能性、技术性和系统性。

    ——打造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特色品牌。学院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打造“技能大赛、小班制教学、专升本”三张名片。学院以技能大赛作为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切入点,确立了“国赛求名次、省赛争第一、市赛夺全能、院赛常态化”的技能大赛工作思路,建立起国家、省、市、院四级大赛体系,构建大赛定期举办、全员参与、校企合作机制,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如今,技能大赛已成为各专业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历练手段和重要平台。自去年以来,学院将小班化教学作为正视学生个性差异、适应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完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加以大力推广,通过制定小班化班级课程实施方案,围绕小班化教学开展集中研讨、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交流经验等教研活动,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前小班化教学已覆盖了80%以上的专业和在校生。专升本是满足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强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等愿望的一条有效通道,越来越受到高职学生的青睐与欢迎,学院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组建专升本小班,专门研究增强学生应试能力的有关课程和教学模式,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开展团队学习,强化一对一辅导,着力提高学生的专升本通过率。

    ——探索了“合作共建、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模式。学院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原则,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校企合作引进先进实训设备,装备了轻纺化工、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信息工程、建筑工程、会计、航海等8个实训中心、109个一体化实训室,扩建了滨州市纺织研究中心、滨州市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清大粉体技术研发中心和4个博士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实训广场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使用”的方式,推动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信息交流等,积极打造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助推企业发展的技术“超市”。

    全面深化“筑巢引凤”、“院园一体、院企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先后引进中锐教育集团、中国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天堰医教集团、山东师创公司、唐骏欧铃等企事业单位及民间资本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汽车实训中心、附属医院等生产型实训基地,大幅提升实验实训条件和档次。

    ——构建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的双师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学院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围绕国家骨干校兼职教师的建设目标,出台了《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将兼职教师聘任变“请我来”为“我要来”,有效解决了兼职教师聘任难的问题,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已经形成,“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渐趋成熟。建立企业研修站,每学期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专任教师采用专业大类教师集体研修的办法,将教师的研修任务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研修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对帮扶,实践技能有了明显进步,切实解决了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问题。会计电算化、工程造价专业分别与会计师事务所、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合作,探索形成了AB角补位的管理机制,即校企双方人员互聘,研修教师与企业人员结对子,实行一对一跟进,解决了兼职教师企业工作繁忙、无法保证上课时间的问题;护理学院和医疗学院通过个人发展诱导机制,满足了医院职工职称评定的教学工作量需求,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签订了教师互聘合作协议,聘任医疗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教学工作量,解决了学校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吸引力差的问题。

    石忠院长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学院内涵建设成果,“近年来,学院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质量工程品牌创建,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培养出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3名,建成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精品课程45门,两本教材分获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二等奖,7个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两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

    增强服务能力,服务“蓝黄”建设,彰显社会价值——打造黄河三角洲社会服务基地

    学院积极创新办学思路,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走出去”和“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各县区、企事业单位、农村和中职学校,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开展社会服务,进行项目对接,走出了一条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在全省高校率先出台服务“蓝黄”两区行动计划,并被滨州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学院不等不靠、率先出击,带着科技研发、职工培训、实训基地共建、中职人才培养等项目,主动与各县(区)政府和职能部门、行业企业、职业中专等开展对接洽谈,深入企业实地调研,落实了中职师资培养、实训资源共享、中职专业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县乡图书馆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土地政策、中小企业资金运作、企业人员技能提升与培训等内容的广泛合作。充分发挥“滨州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领导小组”的平台作用,市长现场办公,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园”和全市职业教育共享型实训基地落户学院;充分发挥滨州市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集团、滨州职业学院理事会等校企合作组织平台作用,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学院办学的同时,学院也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帮助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面向各县区企业培养、培训各类人才。

    在科技服务方面,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行“产学研用”一体化,开发盐碱地改良与修复、生物粉体技术、优质抗虫棉新品种选育等多类技术项目,与各县区对接。作为市科技特派员,纪家华副研究员将滨职棉1号的研究成果转让给惠民农兴种业公司,并协助公司制订《棉花育种实施方案》、《海南加代方案》等一系列实施方案,与企业共同申请省科技厅、发改委科技项目,获得资助经费逾千万元。作为滨州市印染化工行业专家,郭利教授通过自己的两项发明专利和多项科技成果,为龙福环能等化工企业解决了废水处理、新型环保浆料、再生涤纶染色工艺等技术难题。赵春海博士在正元畜牧研修锻炼过程中,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改进了棉籽粕脱毒处理方法,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社会培训服务方面,学院在举办成人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创办各类成人进修班、短训班,深入农村、企业、中职学校免费开展培训。建筑工程学院与市住建局合作,免费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员、质检员等关键岗位培训;为提高企业职工的急救知识,医疗学院为奥斯龙复合纤维公司等20家企业,开展职工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等免费培训;生物工程学院面向农村积极开展蔬菜、果树种植与栽培,病虫害防治,冬枣保鲜技术等“金钥匙”培训,免费培训10万多人次。

    在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的同时,学院还把提升教师服务社会能力作为关键环节常抓不懈,制定出台措施,支持教师深入工厂企业、社区乡镇实践锻炼,支持教师参与培训、策划、咨询等社会服务,支持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使学院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使广大教师的实践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

    学院党委书记崔其忠深有感触地说:“市场经济要求高校开门办学,而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蓝黄’两区开发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任何一所具有社会责任的大学都应准确站位、主动融入、发挥优势、积极作为!”

    (贾勇 李明月 刘传祥)

    AD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2月17日 08 版

打破“围墙”办学 助力青年成长
服务“蓝黄”建设 彰显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