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企业领袖话“转型”

本报记者 众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7日   10 版)

    柳传志应该是“教父”级的人物。每到年底,如果没有听到他的“布道”,中国企业家们仿佛都心痒难忍。在2012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他第一个站上讲台。这一次,似乎与会场主基调不同,他没谈“宏观问题”,上来就讲“吃饭的事儿”。

    在简单回顾了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这个“世纪并购”的艰难曲折之后,柳传志开始介绍联想控股的“多元化”故事。听众这才明白,过去10年来,真正决定联想命运的不仅是热热闹闹的跨国并购。当树枝伸出墙外开花结果的时候,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它的根已经扎得很深很深。如今的联想,已经是涉及制造、投资、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集团军”,生产电脑的那个联想只是它的“一支王牌军”而已。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看似违背了经典企业运行的所谓“专注”原则,反而成为联想“转型”成功的根本。用老柳的话说,这叫“吃好碗里的饭,备好锅里的饭”。  

    当大多数企业都在思考“如何过冬”时,联想案例却告诉人们:当你感到寒冷的时候,恐怕已经没时间准备棉被了。PC行业的繁荣掩盖了大批过早夭折的公司,比如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数百家高科技企业倒闭。身处市场一线的联想明白“猝死”的风险。“锅里的饭”,大约从2000年之前就开始准备了。因此到了2012年,一个朋友问柳传志:全球企业都在强调专注的时候,为什么你们还在多元化?柳传志的回答自觉比较“轻狂”:“你应该问我,人家都在那么做的时候,为什么你们多元化已经成功了?”

    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对企业发展而言,不应成为教条。专注的企业,如同锋利的刀子,切割市场的同时也在磨损自己的锋芒,常常在“季节”转换的时候无从适应。多元化的企业可能笨拙,但如果把自身变成“四季”,就能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远东集团是国内最早的电缆生产企业之一,如今也变成集电缆、医药、地产、投资等多门类的企业集团,其董事长蒋锡培深知“跨业经营”的艰难。企业总要负债经营,可“银行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嫌贫爱富”,冬天一到,企业就不得不寻找“联保”伙伴,“当银行要你签上大名的时候,意味着签上了一份卖身契,你就给它打工了”。

    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在冬天“转型”?蒋锡培的方案相对激进些。花掉50亿元投资219家企业(有59家已上市)之后,他们继续押注高技术行业。“未来的生命工程才是所有行业当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它,能让你活150岁,还有生儿子的能力,你说是不是大家都很期待?”这位电缆制造的行家里手如今具备了投资家的煽情能力。

    企业家们的转型,绕不过“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这个大背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说,要从“制造”向“智造”转型。让这位信息产业专家惊奇的是,他在飞机上遇到一对做巧克力生意的美国夫妇,因为利用了3D打印机技术,他们的生产能力从300多万箱一下蹿升到3000万箱,而且都是定制服务。再结合互联网销售,一家小作坊很快变成了规模企业。

    这个故事放到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那里,就变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最近,汤敏四处宣讲他的“革命论”。核心观点就是,在3D打印机这种技术引领下,大规模的工业化流水生产将被个性化的定制生产所替代,制造业将经历蒸汽机、内燃机以来最大的一场颠覆性技术革命。他预计,未来10年对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当然也是最根本的转型难题——就是千万不能被这场新工业革命甩掉!否则,中国很可能再次碰到1840年那种“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按照汤敏先生的革命论,这次“大转型”应该属于“小行星撞地球式”的生态巨变,与每个企业家都有关。他还强调,拥有了革命性技术优势的企业,其实不用担忧什么“政商关系”,因为政府也在变局当中。与政府的关系相处再好,赶不上技术潮流照样被淘汰,掌握了新技术,政府的资源自然向你支持和倾斜。因此,“转型的对和错,这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企业而异”。

    汤敏的想法显然与地产商冯仑不同。冯仑被称为“地产界的思想家”,他在年会上谈古论今,纵论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能否“界定清楚政府和企业的边界”,“要管住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不要在企业家的怀里乱摸”。

    冯仑讽刺的是个老话题,就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到底怎么搭配?本届年会的主题是“重塑商业安全边界”,一般人望文生义,很快联想到“政商博弈”话题。因此,从企业的外部性找“转型”路线,也是一种思路。

    不过,恐怕再也没有比地产商谈“政商关系”更有趣的事情了。房地产业的泡沫,难道不正是地产商和地方政府“两只手”合谋的产物吗?如今中央政府坚持调控政策,地产业的舆论压力比较大,于是朋友变敌人、伙伴变对手,闷声发财的默契变为矛盾公开的指责。可是,冯仑先生在戏弄政府那只“乱摸”的手时,是否考虑过就房地产业而言,其实“你们本来就在一张床上”呢?

    相对而言,同是地产商,万达集团老总王健林的思路就不同。万达的转型,是从房地产起家,在实际市场运作中发掘出了文化产业这个大市场,进而从自发上升到自觉,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王健林说,“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GDP的15%~24%,它是出口的第一大产业,超过了所有的飞机、军火、汽车”,为什么中国不行?

    万达集团今年在美国并购院线,并且在国内影视、演艺市场大手笔投入,展现了传统地产商转型的大气魄。王健林似乎给商业地产业找到了灵魂,那就是文化,“用我们的价值观影响世界,为这个民族作一点贡献”。你看,这位当过兵,又在大连市基层政府当过办公室主任的地产老总,境界还是不一样的。 

    传统行业的老总们谈“转型”,往往显得话题沉重。互联网的新锐们不一样,尤其像奇虎360公司的创始人周鸿祎,他的“转型”,本身就是一款连续跳槽和反复创业的游戏。即便争议很大,但这位科技精英的“野性”还是给人很多启发。他的转型似乎没什么技巧,而只是一种勇气——面对“巨头们”对流量和用户的垄断,你敢不敢创新,是不是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能力?

    “我看到了,我爱颠覆,我做一个搜索。我做搜索不是个人恩怨,好像我完全跟李彦宏PK,他是中国最成功的人,我是互联网最失败的人。我决心干一些跟巨头反着来的事情。”他说。

    这就是周鸿祎的风格。正是他这种风格,由他引领的企业大概才有了独特的价值。这已经超越了“转型”的简单含义,更是一种生存策略和生存意志,“创业一定要创新,面对巨头只有颠覆破坏,才是小公司起来改变格局的唯一途径。小公司起来破坏大公司的模式,让它赚不到钱,给消费者创造利益。”

    如果说周鸿祎完美体现了互联网行业“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法则,那么50岁才一头跳进这个行业的“大佬”刘东华为了什么?在知天命的时刻开始创业,忍受着同龄人的嘲笑和自己儿孙辈同行的诧异眼光,这位一手创办了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的“精神领袖”,诠释的已不只是企业转型这种一般性话题,还有人生转型途中蕴含的哲学深意。

    刘东华今年6月“触网”,创办了“正和岛”,准备把它打造成中国商界第一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这家网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决策者俱乐部”模式,严格推行实名制、会员制、收费制和邀请制。 刘东华自谦说,“我不做互联网,也不懂互联网”,可生意开张不久,150多个年轻人就从各个顶尖互联网公司跑来找他这个“老古董”报到。终于,总在给别人讲企业家故事的“说书人”,开始演绎自己的故事了。

    思想源自梦想,行动源于心动。只有用创业的心态去“转型”,才能真正转到正路上。正如刘东华所说:“真正的创业者都是梦想驱动,不同的梦想驱动力不一样,可能决定你走多远,做多大。”

本报记者 众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2月17日 10 版

邵宁:寻找创新的动力
企业领袖话“转型”
药企创新遭遇体制之困
英特尔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一周观察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