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改变世界的豪言壮语,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并且记得手头要有一个Plan B(B计划),假如初始方案没有成功,起码你还有别的路可走!”
2004年7月,美国普渡大学授予张骥“杰出工程毕业生”奖,在返校的演讲辞中,他用这样的话概括自己的成功之道。
这位在数字网络和视频压缩领域拥有20多年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经验的成功企业家,不仅拥有35项已授美国技术发明专利和44项待授专利,还是视频国际标准和重要网络标准协议的制定参与者。他在2009年12月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在亿科三友副总裁宋翠萍眼中,张骥行事果决。“他比科研学者多了一份企业家的睿智与沉着,面对千头万绪的技术难题,他总会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迅速解决。无论做什么事,他都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当年在考入清华大学的时候,这个主修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工科学生就有了出国留学的打算。经过精心的准备,张骥顺利通过了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全国仅有12个名额的“纽约李氏基金会”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
“普林斯顿大学强手如云,一同上课的美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他们听课时提出的问题让教授都会觉得很有水平。作为一个不远万里来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我不敢有一丝懈怠,只能比他们付出更多。”
这样的刻苦精神让张骥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Merit Award”奖。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他前往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张骥击败来自美国其他大学的竞争者,一举夺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科研与创新”奖。
1994年7月,张骥以股东的身份加入在视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DIVICOM公司,迈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在主持视频编码器的研发工作时,他发明了动态预滤波和双环实时数字视频编码算法,获得了美国各界的技术开发成果奖。
紧接着,他作为创始人,在美国硅谷创办了V-Bits公司并担任CTO;又于2003年1月在硅谷创办了美国亿科三友公司,在北京的中关村清华科技园创办了北京亿科。“美国的公司负责市场,中国的公司主要从事研发,我们在北京汇集了国内众多的精英,主要从事数字媒体领域的前沿科技产品研发。”
在业界打拼多年,张骥对于自己的行业发展前景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他发现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存储访问的速度。
张骥说,虽然计算机有足够快的运算速度和存储空间,但数据读取的速度却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能够突破数据通道存储速度的瓶颈,我们就能有更大的施展空间。那片新天地令人神往。”
经过不懈的努力,张骥的团队最终研发出了高带宽、高吞吐量的ExaMax 9000 I/O 存储加速引擎,这是迄今为止亿科三友公司技术含量最高、开发难度最大的一个项目。这一产品问世不久,就在美国国家广播设备展(NAB)上夺得了当年的“Pick Hit Award”大奖。
“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公司会在‘存储加速’这条路上顺利走下去,我们有那么尖端的技术,借着三网融合与高清电视的发展势头,我们能在行业内做很多里程碑式的大事。但是,市场的变化打乱了公司发展的步伐。”
张骥说,越深入下去,越发现眼前打开的这个天地其实是一个“蜃景”,与当初预想的情况相比,有太多现实的难度。不够成熟的市场架构与偏重高端路线的公司定位,让这条预想的阳光大道逐渐变成一条迷雾重重的幽径。
高额的人力与科研成本迫使张骥必须作出选择——是继续沿着未知的道路前行还是另辟蹊径?经过谨慎的分析与科学的评估,最终,张骥决定公司转型。
“公司创立时,出于人力成本的考量,把市场放在美国,研发团队放在了国内。但是短短几年,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美国公司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却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决定转型之后,我把市场部门和研发团队全部转向了国内。”
2006年,张骥将战略重心转向国内,回国担任北京亿科三友公司的董事长和CEO,全面主持公司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内的市场环境,张骥迅速将市场定位在自己擅长的智能视频广告技术和多屏合一视频编转码平台。
“做多格式、多业务、多屏合一视频业务,精深的算法、低码率高质量的视频内容生成是业务成功的基石,我们相对国内竞争厂商有明显技术优势,相对国外顶级厂商有明显的价格和本地服务优势,这一点已在多次竞争对比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亿科三友的产品更契合中国市场的需要,它能够为广告商和电视台带来现实的利益,所以运营起来效益很好。”
亿科三友的视频广告,凭借着动态、智能、精确、无缝的特点大受国内市场欢迎,目前,公司的产品在20多个省级电视台销售,营业收入从刚开始的400万元到500万元到1000万元,现在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
谈及这次成功转型,张骥的表情里多了一丝柳暗花明的轻松与从容:“创业过程很像长跑,你要随时根据临场的状况调整自己的跑道,体力好的时候可能要在外道赶超对手,感觉累了就在里道保持速度。不管前面有多少人领先,只要你朝着终点,找准自己的节奏,你就能跑赢!”
本报记者 苗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