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他视野

瑞典人的拥抱文化

蔡蔡文并摄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21日   12 版)

    夕阳下的市政厅。

    北欧博物馆里的瑞典传统美食猪头肉。

    小店门上的手绘斯德哥尔摩老城。

    文化馆免费向所有人开放,冬天这里常有流浪汉来取暖。

    长条桌聚会。

    在我们的印象中,瑞典这个国家除了福利好、气候冷,大概还有忧郁和自杀的标签伴随。今年,在斯德哥尔摩小住两次,那里的风景美得毋庸置疑,在城市里行走,就像走在一张大大的明信片里。但其实这并不是瑞典最吸引我的地方——让我对瑞典这个国家充满好感的,是那里的人。

    在北京居住的这些年,我接触到一些瑞典人,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并不善于主动与人沟通,聚会上夸夸其谈的那个通常不会是瑞典人——他们通常充当的是安静地倾听者的角色。有人觉得瑞典人害羞或者冷漠,但我在瑞典却感受到瑞典人无处不在的温暖礼貌,在瑞典时,“礼仪之邦”这个过去用来形容我们自己国家的词时常从深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瑞典人喜爱拥抱,这是朋友间见面最为普遍的打招呼方式,轻轻唤着对方的名字,一边打招呼一边用一只或者两只手拥住对方的肩膀,在我看来这是标准的瑞典式拥抱。不过,不要忘了,瑞典人并不是热情四射型的,拥抱并不会发生在初次见面的人之间。我跟着当地朋友在斯德哥尔摩参加了很多聚会,很多的“初次见面”同时发生,那时他们只是略带腼腆地向我伸出右手,然后用带着瑞典味儿的英语跟我寒暄一会儿,几乎每个人都表达了对中国的向往和喜爱。他们很多人看起来对中国并不了解,表达向往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客套,但在当时热闹的派对中,我这个看不懂也听不懂瑞典语、极易备感冷落的中国人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他们每个人释放的温暖善意。聚会结束告别的时候,我得到的告别方式就成了拥抱。

    说到告别拥抱,简直是聚会亮点。聚会中瑞典人的拥抱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那就是每个参加聚会的人都要拥抱所有人。我第一次参加超过20人规模的聚会时,见识了告别拥抱的“连绵不绝”,平均每两个人寒暄5分钟,20个人相互寒暄拥抱共需要多长时间?反正一群人在门口都说要回家了,而半个小时前就提前离席跟我拥抱告别过的朋友还在最前头拥抱没有出门……深夜两点,酒吧已经关门了,告别拥抱仪式还没有完全结束。

    瑞典人真的很热爱拥抱。在我这个异乡人眼中,瑞典人的庞大朋友聚会,基本上上半场是用来进行见面拥抱仪式的,而下半场就是用来再见拥抱。

    还有几件小事,都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在朋友的妈妈家吃饭,他妈妈每次要跟他用瑞典语说话前都会跟我抱歉道:“我们说一会儿瑞典语,希望你别介意。”二是我和朋友在下班的高峰时段在市区的小便利店购物,一条狭小的店内通道上我因为太好奇某样物品停下脚步,朋友迅速把我拉开,他后来告诉我,当时是一个男人略带焦虑和略微大声地在我身后说:“你怎么不走啊?”我被拉开之后,那个男人马上非常歉意地补充说:“真的不好意思,我本意不是想像刚才那么粗鲁。”三是,有一天坐公交车,某一站,车停了很久也不开,司机还起身往车厢后部看,我这个不耐烦的中国人也转头看了看,原来一位老妇人颤颤巍巍地正在落座,她落座之后,公交车马上启动了。每次登公交车刷卡时,司机会向每个乘客微笑说:“你好!”

    偶尔我也会嘲笑瑞典朋友的繁文缛节,例如那难以结束的告别拥抱,但当然这只是玩笑话,我想表达的重点,其实被我的朋友、旅居瑞典的北京人Foxrina一语道破:“我在这里感触最深的就是拥抱,因为每一次拥抱都将心与心的距离贴得很近。”礼貌这件事,在瑞典人的社交中是最重要的,在社会表情中,你很难寻找到发怒、争吵和焦躁。令人惊讶的是,我总觉得瑞典人许多内在的东西跟中国人很像,其实应该说瑞典文化跟中国传统的文化很像,并不像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

分享到:
阳光海水沙滩 让孩子恢复快乐本性
瑞典人的拥抱文化
爱照相的人
夜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