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12月23日电(记者张国)天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肖谧最近有个发现:2007年他头一回带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时,团队成员都是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2012年他又指导了4个学生科研项目,不同的是,如今的主力来自二年级。
肖谧的发现并非偶然。12月23日,天大首次举办学生创新年会,展出的83个优秀学生科研项目中,由2010级学生完成的比比皆是。对于他们来说,科研不再“高不可攀”。
天津大学团委副书记殷红春告诉记者,从全校来看,科研创新活动中低年级学生上升的趋势是明显的。这一变化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导向和举措有关。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始于2007年,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60所试点高校之一,5年来共立项424项。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世荣介绍,由于国家计划以及配套的一些措施,如今想做科研的本科生,机会比以前增加很多。5年来,学生科研项目的质量提高了,深度和广度也拓展了。有些学生项目,从教育部、学校及指导教师等不同层面获得的经费合计可达10万元以上。
王世荣表示,学生创新计划重在过程,因此学校验收学生项目时,重视开题、中期检查、结题等环节,但并不要求论文、专利等“成果”,“技术层面的失败绝对允许”。
2011年起,天大实施了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计划,鼓励学生自主申报科研项目。为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天大还规定,每完成一个本科生科研项目,指导教师相当于完成16个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学生可获两个学分。
“学生投入热情干一件事,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肖谧认为,低年级学生增加是好事,他们虽然欠缺专业基础知识,但较早接触科研过程,有助于专业的提高。他的学生中就有人因参加过课外的机器人竞赛而对专业变得“特别喜欢”,学业大有进步。2013年寒假,他计划给2012级新生布置一份作业,让他们每个人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他说,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法需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