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提起上医院看病买药,不少人就心生抵触。本该和谐的医患关系也变得紧张,双方互不信任。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读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的罗意,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美国的医患关系相对简单融洽,因为医生有正当渠道实现价值,患者也有医疗保险负担医药费。
中国青年报:你在美国如果生病,一般怎么应对?
罗意:在出国前,家人非常周全地给我准备好了各类药,基本能够应付一些小病。出国后,也许是因为空气干净,平时坚持运动,生病频率反而变得很低。很多朋友来美国多年也没去看过医生,一是因为看病太贵,没有保险的话,即使只是小感冒,也可能会花上百甚至上千美元。二是因为看病过程比较繁琐、等待时间较长,一般还要进行预约,有学长调侃说,等排到你感冒差不多也就好了。学校一般是强制性买保险,一年大概2000美元。有了保险学生可以在校医院进行免费体检,看一些小病拿药可以便宜很多钱。
中国青年报:在美国看病买药一般需经历怎样的过程?
罗意:如同美剧《豪斯医生》中的那样,人们很少直接跑到医院挂号看专科医生,而是先去找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在美国有很多,很多在各社区的医疗服务所里,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全科医生的职能,是对病人症状进行确认并作出初步诊断,然后根据状况帮助病人联系大型综合医院的主科医生,做进一步的诊疗。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人们有头疼脑热类的小病,完全可以在就近的医疗服务中心完成治疗。
美国的药品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两种。感冒药、普通止痛药等非处方药,超市货架上就有售。处方药则必须凭着医生的处方,向药房专业药剂师购买。所以,如果某些受限药品购买过量,如维柯丁(麻醉性止痛药,具有成瘾性——编者注),就会追查到开处方的医生身上,如违规属实,还会对医生重罚。
中国青年报:美国医生和药品的关系是怎样的?
罗意:我觉得美国的医院,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花钱治病”是基本原则,“救死扶伤”只是属性而不是义务。说白了,医院不是慈善机构,医生和患者都很明确这一点。医生收费虽高,但患者有医疗保险等,压力不大,因而医患关系相对融洽。
美国医院一般没有药房,患者可以到市面上按照处方买药,医和药分得很清,所以很少有医药关系“暧昧”的情况。另外,医生在美国属于收入较高的行业,收入和“开药”没什么关系,要是乱开药失去执业资格实在得不偿失,毕竟从上大学到拿下美国执业医师执照考试,也要折腾个十年时间。
很多美国医生可以自己开诊所,从医的价值可以得到很好体现。美国的医疗器械等资源分布均衡,即便是“动手术”这样对医疗设施要求较高的活动,也可以通过租用社区的手术室来满足。而且,他们崇尚通过技术和劳动相结合来获得收入,不屑于拿回扣。
中国青年报:在药物监管方面,管理部门有哪些措施?
罗意:美国对药品的管理很严格。各药店的专职药剂师既要检查患者处方的真伪和开具医生的资格,还要与病人沟通,核查诊断资料等,以确保情况属实、用药准确。美国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是监管药品的最高执法机关。它有一套完整的认证程序以确保新药的安全与有效。制药公司向FDA递交新药研究申请后,FDA开始监测该药的体外安全数据和动物实验数据,待足够安全进入人体实验阶段时,还要经过四期,以不同的样本量和类型,来测定药物是否安全有效、适合人体等。等确认新药可以应用于人体,公司才可以向FDA提出新药申请,一般情况在10个月内会收到最终的审核意见。
本报记者 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