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真正的杰出应当具有超越小我的价值。
北大的高材生、美国耶鲁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双料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的创建者和首任院长、新时期爱国主义典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许传玺的每一个成绩都足以让人欣羡。
但许传玺依然谦和诚恳。在他看来,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出人头地”,而在于超越自我、超越小我。
1983年,15岁的许传玺以山东省外语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4年后,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北大国际政治系中西文化比较方向唯一的硕士生。勤奋好学和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不断拓宽和增强学科背景。1990年,许传玺留学美国,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社会文化人类学和法学,并于1996年和1999年以优异成绩分别获得人类学和法学博士学位。
从哈佛毕业后,许传玺进入美国著名的宝维斯国际律师事务所,成为驻纽约总部的专职律师,拥有年薪200万元的高收入、高地位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时隔不久,他却为一份年薪6万元的工作放弃了这一切,到中国政法大学筹建中美法学院。
“回国就像回家,是出于一种自然的归属感。一个人把第一份工资交给父母和把自己所学贡献给国家,都是理所当然的。”面对大家的疑惑,许传玺的回答简单而质朴。
2002年,许传玺开始筹建以中美法律比较为重点的中美法学院,“创办中美法学院符合我的专业兴趣,可以促进中美法学交流,还可以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建议、培养人才。对我来说,这远比‘收入高、待遇好’更有意义。”
由于条件有限,学院的筹建过程非常艰苦,连办公用的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甚至行政人员最初几个月的工资都是由许传玺自己解决。每天加班工作、废寝忘食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在许传玺和团队的不断努力下,中美法学院第二年就设立了国内第一个比较法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开始在国家统一计划内招生。
除了本职工作,许传玺还多次受国家委派,出任重大国际活动法律顾问或咨询专家,在国际法律与国际政治等领域成功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与民族利益至高无上。一个人如果能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与民族做些实质性的工作,是任何报酬都换不来的荣幸。”无论多苦多累,许传玺都心甘情愿、全力以赴。
2009年初,经北京市公开选拔,许传玺调任北京市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三年多来,他创建并领导该院法治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和国际交流中心,参与起草、制定北京市《“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等重要文件,带领科研人员首倡并全程参与对“北京精神”的提炼、总结和宣传,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北京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归国10年,许传玺初衷不改,默默履行着对祖国的承诺。面对他的年轻同事和学生,他经常会谈起一首歌:“你可以说我是梦想者,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的行列……”而这正是他对青年一代最真诚的期望。
本报记者 黄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