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室内运动场举办了2013届中高职院校毕业生招聘会,有国有企业(集团)、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漕河泾工业园区等200余家单位参会。包括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世博中心有限公司、航天803研究所等众多知名企业纷纷到场,招聘岗位涉及电子、通信、计算机、机电、经管和动画类专业。
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学生们围住招聘人员或介绍自己、或了解企业情况,气氛热烈。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章明方表示,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和该院有四五年的校企合作历史,在公司的员工中有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近百人,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优异。公司的许多岗位和学院的专业非常对口,学生一到公司就能很快上手,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学院每年的招聘会公司都会来招聘一批学生。谈到什么样的学生最受欢迎,章明方表示,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是制造大飞机的企业,质量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公司不仅对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很看重,对学生的诚实守信的品德也同样很注重。
无独有偶,对此持同一看法的还有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薛雷,他表示这次公司招聘的岗位以工程师和销售人员为主,非常注重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品德。在招聘现场还出现了一个德国人的身影,他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总监,听说学院和德国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和联系,因此特地来招聘进行电路板测试的电子测试应用工程师。
校企合作
推行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
1985年,在教育部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后,教育部决定把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第一个项目放在上海。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协调支持下,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开始探索实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创建了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2004年,合作项目的层次又从中等职业教育拓展到了高等职业教育,成立了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
25年来,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教理念在中国、在上海传播和辐射,显示了它的优势和魅力,与之相匹配的德国职业教育技能考试的内容与模式,逐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和认同,也被职业教育系统的专家所关注、学习和借鉴。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已经与数十家中外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培养了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毕业生。中德双方的专家、教师努力为中西部地区服务,主动走出上海,为云南、贵州、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开班,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介绍与培训,并协助云南省建立了两所“双元制”职业学校,为这些地区教师理念的提升、职业员工技能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中德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办学的理念、政策、措施,反映了学校对现阶段教育发展道路的把握,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同时体现了在操作层面上中外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尊重的水平。在中德职教合作项目25周年庆典上,上海市教委相关领导说:“通过总结20多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在两个方面达成共识:其一,坚持洋为中用,坚持符合国情、校情的学习和借鉴。因为任何先进的外来文化,包括理念、制度和措施、办法,一定要与中国的国情、校情相结合,只有这样,合作之树才能常青、合作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其二,坚持吸收被世界教育历史、被国际实践所证明的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精华,用于改造专业和课程体系,这两个共识看似是矛盾的,但是实质是统一的。”
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杨秀英表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是: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里接受技能培训,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突出的是学校与企业的双元合作,是一种企业与学校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其教学特点是:一、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二、课程设计以职业需要为核心;三、培训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四、考试考核以职业资格为标准。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大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上海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首批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单位。
学院总部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占地400余亩,有完备的教学中心、实训中心、图文信息中心、室内外运动场和生活园区等,另有长宁校区和徐汇校区。专兼职教师480余人。专任教师中,中高级以上职称占88%,双师素质教师近90%。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75%在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及相关行业就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满意率高达90%以上。学院设有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系、机电工程系和经济与管理系、中德学院、动画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开设电子技术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国际商务等26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4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教改试点专业两个,构成了以电子信息大类和制造大类专业为主体、财经大类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体系。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致力于与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学院建有60多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10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院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和上海市通信与信息技术公共实训基地、上海市电子与通信开放实训中心、上海市自动化设备维修维护公共实训基地;建有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上海市第22职业技能鉴定所,承担包括高级技师等级的11个工种的不同等级职业技能鉴定。学院同时被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将面向社会开展更多更广的培训任务。
近年来,学院获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市级科研成果奖1项、市级教学团队4支、市级教学名师3名、市级精品课程9门。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高教司专项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及其他技术开发项目和科研项目170余项。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重大竞赛奖共计84项。
十年订单培养
深度校企合作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工作,与学院合作举办订单教育的多为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企业一次性接纳大批人才的可能性较小。据此,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数量需要和人才规格要求,考虑办学成本和培养目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组建订单班,主要有:一个专业对应一个企业订单的形式、多个专业对应一个企业订单的形式、一个专业对应多个企业订单的形式和多个专业对应多个企业订单的形式。如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某工厂的校企合作从2002年开始,此后每年都保持合作,多年来从未间断,采用的是多个专业对应一个企业订单的形式,学院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等专业系部都参与了学生培养,迄今已共同培养了12批303名学生,几乎全部留用。
院长杨秀英表示说,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链条都是阳光操作的,宣讲动员、报名筛选、面试选拔、体检考核、家长见面会等一系列环节,都是建立在非常透明的基础上,做到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满意,工厂从一开始就注重注入企业文化,让学生一进入行业就认识到自己将来的使命和任务。
据了解,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学院领导、校企合作办、系部老师及时跟进,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和成长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要忠诚于企业。学院、企业、家长共同倾注于培养学生的整个过程,方向感和制度都很到位。在青岛某航空工程学院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集中培训中,主要侧重与工作对接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课程包括航空机械、航空电子、航空军械、无线电雷达等,在集中培训中,整架飞机的专业培训都会体现。
学院按照“夯实基础,注重实用,按需培养”的基本思路,构建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学院与企业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培养技能人才队伍。双方根据行业与企业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条件,不断调整与优化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内涵,建立紧贴行业、服务企业的培训机制,以培训质量为准绳,实现了“三个对接”:即理论培训设置与员工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
10年来,校企双方合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论是企业曾经处于艰难阶段,还是企业高速发展阶段,学院都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对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学院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工作之间通过在青岛某航空工程学院的培训进行“嫁接”,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各自分工明确,及时沟通,信息畅通,协同合作,运作流畅,培养的人才具有生命力就体现这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大教师全力以赴地支持企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单位一样看待,把最好的学生送给企业,企业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员工一样来爱护,双方捆绑在一起,在同一平台上互补互动,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学生、家长、学院、企业、国家共同受益,形成多赢局面。
毕业生夏家成说:“在工厂培训的这段时间,有些专业知识我曾在学校学习过,有些则没接触过,但是无论难易程度如何,我都要学会,还要融会贯通,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通过培训,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团结协作,使我从一个内向、不自信和思想保守的人逐步开始改变,成为一个可以独立、自信地去完成培训任务,而且还能领导好一个团队,并得到认可。为了使我们这些学员能够尽快地适应并融入实际工作环境中,企业专门为我们制订了学习计划,同时带教师傅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职业榜样。如今,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安全生产知识,真正做到了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院长杨秀英说:“未来,我们将把双方这种合作模式继续坚持下去,同时推广给其他企业。总的来说,这种模式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很有生命力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工作很有前景,对于国家、民族都很有意义。”
回炉筑炉
校企深度对接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SGM)双方有着良好融洽的合作基础,早在2003年,上海通用开始面向上海高校招收操作工实习生时,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在上海通用第一批选择高校之中,学院送来的第一批实习生也给上海通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学院又有多批学生在通用公司“一线操作”、设备维修、市场客服和人力资源部等岗位顶岗实习,据统计,2007至2011年,公司先后接受了学院331人次的实习,188名毕业生成为通用大家庭中一员,多名已成为骨干。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总结到:“在合作过程中,学院能够急公司所急,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顶岗实习协议要求,着重做好组织报名、条件审核和到公司顶岗实习前的学生思想工作,积极配合公司对学生的测评、录用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管理并妥善解决未被公司录用学生后续工作,学生整体素质良好,留用率较高,流失率较低,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公司在选择校企深度合作院校之前,专程对学院的教学、师资、培训基地和设备等都进行了深入考察,最终,选定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上海通用的深度合作院校。”
双方制定的深度合作内容具体有:“回炉计划”,将学院作为公司维修人员培训基地之一,加强对SGM现有维修工回炉学习;“筑炉计划”,培养符合SGM潜质的维修工;“捐赠计划”,利用企业优势建议供应商将新设备捐赠给学院,或将企业更新下来的设备捐赠给学院;“培训计划”,学院选派教师参加企业高级工程师培训班、供应商新设备培训班,企业选派技师到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训,企业员工技能证书及考工项目委托学院实施;还有科研计划、招生计划也都在规划中。
2011年9月17日至2012年1月14日,由学院承担的首期SGM设备维修工程师“回炉”培训班开课,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杨秀英专程赴通用公司出席了开班仪式,此次学院为通用培训了40余名学员,课程有电工和机械基础类培训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培训结束,考核合格者,颁发由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盖章的培训结业证。目前,“回炉班”第二期也已经启动实施。
“筑炉班”是学院与通用合作的第一批“订单班”,共有学生30名,来自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中德学院,他们是通用公司经过严格筛选、脱颖而出的在专业知识、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功底过硬的优秀学生,通用公司的工程师与学院各专业负责人针对每一门课程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讨论,明确了教学计划中学院和企业实施的分工与合作,学院及时调整授课计划,还选派了相关院系领导、班主任零距离参与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夯实“筑炉”订单班质量。一位学员对“回炉班”的成效很认可,他希望能够长期开展维修人员培训,提供系统化培训,建立培训需求常规反馈渠道,安排多门课程培训。去年12月,上海通用沈阳基地也邀请了学院“回炉班”教师培训新工厂的新维修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此外,通用在2011年12月5日至12月23日连续三周,接收信息学院教师到公司冲压、车身、油漆、总装、动力总成五大工艺部门进行体验轮岗学习。今后公司还将派出多位富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及高级技师参与学院的实践教学。学院参加轮训的教师表示,企业老师来源于生产第一线,一般是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的最新知识、发展动态和市场信息,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较为熟悉。这样的优势让企业老师不仅能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工作实践,将新内容、新技术、新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且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及时了解、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此外企业老师实践经验丰富,侧重技能、熟悉行业的资格标准,有利于学生了解并获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通过企业老师这条纽带,学院可以密切关注人才市场变化,掌握人才需求类型、层次和规格,进而优化专业设置,实施教学改革,让高职院校的专业更具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职业院校是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培养的人才只有输送进了对口的企业,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学校和企业才能实现“双赢”。
上海通用表示,借助校企深度合作,一是以企业的优势弥补了学院教学设施的不足,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降低学校教育和企业应用之间的落差,为企业培养大量适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优秀人才;二是充分依托学院,建立通用汽车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提高一线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为了联合培养人才,除了前期捐赠的通用别克轿车、发动机,通用又给学院带来了AB PLC系统培训测试台和法兰克机器人,同时通用也希望能够发挥企业在先进技术、设备应用等方面的优势,为学院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或参考意见等帮助,并希望学院始终着眼于市场领先技术设备,跟上企业发展步伐,为人才就业提高竞争优势。
(曾本聪)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