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马翀:扎根基层的“牛博士”

本报记者 黄丹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08日   06 版)

    微寄语

    投身实践,融入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和完善自我。

    马翀喜欢牛,因为它们温和、易与人亲近,并且一生都在为人类作贡献。作为北京首农集团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实验室主任,马翀也一直在为改善牛群健康状况、提高牛奶的产量和质量作自己最大的努力。

    高考时,马翀想学金融,却被调剂到动物医学专业。起初他感到比较失落,但真正接触起来,他发现自己对兽医专业还是很感兴趣。“因为家在内蒙古,平时接触各种牲畜也比较多。”马翀说,“而且这是一门医学和生物学结合的学科,感觉比较有趣。”就这样,马翀的人生轨迹拐上了兽医这条路。

    2006年7月,马翀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获得兽医外科博士学位。在所有博士同学中,有人去高校当老师,有人去了研究所,有人进入机关单位,只有马翀选择扎根基层,他选择了北京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我在中心牛场完成了博士论文,相对熟悉一些,中心领导也希望我来。”马翀说,“另外,我也希望能接触到实际生产。”

    工作初期,马翀只是一名基层技术员。每天,他要在养牛场待上半天时间,检查牛群的健康状况,一段时间内的发病情况,并现场提出预防措施、治疗方案等等。有时遇到无法当场解决的问题,就把数据、资料带回实验室,查资料想办法。“基层的工作人员总觉得你博士毕业了应该什么都会,可我也会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马翀笑道。

    有一次,养牛场的一头临产母牛出现了子宫扭转症状,小牛犊无法顺利出生。马翀赶到现场,信心十足。“老师讲过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我就告诉他们很简单,把牛放倒,用翻滚法就可以治好。”然而,翻滚了一次并没有效果。在众多人的围观中,马翀仔细回想了一遍翻滚的过程,对照学过的知识,重新说明注意事项又翻了一次,终于成功了。“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书本上、课堂上学来的东西,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许多事情我们学过怎么做,但一些细节是书本上无法体现的。”

    还有一次,一头牛流鼻血,没过几天就死亡了。鼻出血一般是因为受到外伤,而在这头牛身上并未找到外伤痕迹。马翀觉得很蹊跷,他翻书查阅后得出结论,牛鼻出血可能是肝脏脓肿造成的。后来他跟去剖检现场,果然在这头牛的肝脏上发现了脓肿。“这种病是饲养过程中口粮搭配不平衡造成的。”马翀说,“当时我对营养这方面不是很懂,没能提出特别有用的建议。如果现在再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就能给出详细、具体的建议了。”

    2007年3月,马翀被调到中国与以色列合作的中以示范牛场工作,2008年4月,他又调任中心实验室主任。工作期间,马翀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开展了“奶牛产后监控程序”、“奶牛蹄病与变形蹄综合防治新技术”、“牛病毒性腹泻防控计划”等多项试验研究,还承担着牛群保健方面的重要科研任务。

    虽然现在仍有到养牛场采样的机会,马翀还是觉得有点遗憾:“我比较喜欢基层的工作,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现在实验室的工作偏重于检测、研究等等,工作时间相对规律,但不能更多接触牛场,只能间接掌握情况。”

    有时,马翀会走进超市,看看货架上摆放了哪些乳制品。“每次出现乳品安全问题,我都觉得很悲哀。现在不论从国家角度还是国民角度,从生产者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大家对牛奶的生产状况认识还是不足,常常导致以讹传讹,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马翀说,“国内行业应该有一个正常发展的趋势和环境,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虽然也曾有许多“跳槽”的机会,马翀却从没动过心。“现在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我要把本专业的事弄的更明白一些,在行业里做出一些事情,推动行业发展,也让大家对这个行业有更正确的认知。”

本报记者 黄丹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1月08日 06 版

张沛军:从“三无人员”到央企高管
马翀:扎根基层的“牛博士”
景君:“卖菜”的董事长
中青报,引领我走在团建思想的前沿
青年择偶注重“郎才(财)女貌”
“青春贵州”系列访谈开播
大连:千辆校车进乡镇
中央宣讲团赴吉川鄂走基层宣讲十八大精神
“体质不强 何谈栋梁
——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举行
让人民在法治中身心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