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气温接近零下40摄氏度。在流经海拉尔市区的伊敏河上,当地80多名冬泳爱好者凿出一块水面,每日在此挑战极限。这片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冬泳水域,已成为呼伦贝尔冬季一大景观。如今,呼伦贝尔冬季体育的火热程度与这里的严寒形成了强烈对比,滑冰、冰球、滑雪、冬季那达慕等活动,证明冰雪运动正在这里复苏。
据内蒙古体育局局长助理、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丹平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冬季运动曾有过一段辉煌。在当时的全国冬季运动会上,内蒙古代表队的成绩始终排在第四或第五名的位置。不过,随着内蒙古体育发展战略调整,冬季运动项目地位下降,导致内蒙古的冬季运动水平停滞不前乃至出现大幅下滑,速度滑冰、冰球、短道速滑等运动队纷纷撤销或下放,在中国冰雪运动的版图上,内蒙古的地位一落千丈。
正因为如此,冰雪运动如今对很多当地年轻人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了,这让内蒙古体育人尤为痛心。呼伦贝尔市体育局局长刘兆奎表示:“我们这里的人对冰雪有着天然的感情,冰雪运动应该得到重视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
1月8日下午4时,在扎兰屯市吊桥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由当地冰球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两省区三地冰球赛”,参赛队伍来自内蒙古、黑龙江两省区的扎兰屯市、牙克石市和齐齐哈尔市。62岁的李沛宇是牙克石队的一员,身材魁梧的李沛宇介绍说,现在当地的冰球爱好者基本都是像他这样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他说:“可惜,现在打冰球的年轻人太少了。”李沛宇也是牙克石市综合高中的体育教师,几十年来一直在尽力教学生打冰球。“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应该是我们的传统。对抗严寒也是我们当地精神的体现。”李沛宇希望用自己的热情带动身边的孩子穿上冰鞋、拿起冰球杆,“我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总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尽管冰雪运动的发展在内蒙古一度从竞技层面到群体层面出现大滑坡,但当地人对冰雪运动的情感“火种”却没有熄灭。
李沛宇只是试图让“下一代”像自己一样爱上冰雪运动的践行者之一,在扎兰屯市实验小学,55岁的体育教师常青一直在教学生学习速度滑冰,即便内蒙古取消速滑队已经有20年。在牙克石市,体育教师出身的付皓借着当地人喜好滑雪的文化传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当地学校组织越野滑雪队,这支纯正的学生军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青少年越野滑雪赛。
但民间力量只能保存内蒙古冰雪运动的“火种”,要想让这里的冰雪运动全面复苏,不能缺少政府的扶持。
在放弃冰雪运动近20年后,内蒙古体育局2010年重新将冰雪运动纳入当地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之一。
由政府出资修建的大型室外滑冰场在扎兰屯、海拉尔等地出现。李丹平介绍,呼伦贝尔室内滑冰馆已经完成规划,内蒙古体育局还与教育部门合作,为冬季浇冰场的每所学校资助2万元经费。在牙克石,政府已确定将在明年实现当地35所中小学全部建成冬季室外滑冰场。
内蒙古体育局促进冬季运动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响应,还与体育局没有紧盯着竞技目标有关,李丹平表示,“冬季运动的发展对于地方来说,成为其推动冬季旅游的有力推手。对于体育部门、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举多赢的局面。”
据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闫传佳介绍,从2002年到2012年,呼伦贝尔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增加了五六倍。大兴安岭的山林、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湖和贝尔湖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丰富的民族文化,已经让旅游成为呼伦贝尔的支柱产业之一。借助冬季体育运动带动冬季旅游成为当地政府的战略选择。
因此,滑冰、滑雪、冬季那达慕、冬泳等一系列冬季体育项目的发展在内蒙古均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并被视为是城市名片,冬季运动在这里也跳出了竞技体育的小圈子而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内蒙古目前已经提出申办2020年全国冬运会,但这并不是内蒙古冰雪运动重新崛起的终极追求。
本报满洲里1月9日电
本报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