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一张中国地图,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从云南瑞丽58号界碑入境,穿越云南、贵州,最后到达广西贵港市,一干线八支线,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间,这是我国正在施工的第四条能源大通道。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表示,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是建设国家能源通道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
2012年12月下旬,本报记者驱车千余公里,穿越云贵,实地探访中缅管道国内段施工现场,走近奋战在管道施工一线的石油人,纪录他们在国家能源大动脉上的无悔青春。
打通第四条能源大通道
2012年12月20日,通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沙桥镇下王村的路上,黄土飞扬,遮天蔽日。一道陡坡立于眼前,道路坑洼狭窄。
记者乘坐的汽车稍作停顿,随后加大马力,轰鸣着向陡坡冲去。车里的人如坐过山车,被颠得东倒西歪。终于,车子跌跌撞撞爬上了坡。这里是管道局二公司苍岭大坡的施工现场。
人在40度的陡坡上,几乎无法站立。要在这样的陡坡上铺架输油管道,其难度可想而知。中缅油气管道,从勘查、设计到施工,如果高度浓缩为一个字,那就是“难”!
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全长6127公里,穿越隧道64处,跨越8条大型河流,规模仅次于西气东输二线,难度极大。
外国专家巴斯特曾经两次赴现场踏勘,他不禁感慨道:“这是我所看到的最难建设的管道工程,因此,我无法在世界范围内组织一个团队在30个月内完成管道建设任务。”
继中哈、中亚油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之后,作为我国第四条能源大动脉的中缅油气管道,可使境外油气资源不用走马六甲海峡,而是通过管道输送到中国西南地区,既缓解这一地区油气资源长期存在缺口的巨大压力,又打开了一条油气输送的西南大通道,有效破解“马六甲困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缅管道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实际开工日期为2012年3月15日,比原计划滞后了5个月,但竣工日期将由最初的2013年9月30日,提前到2013年5月30日。
中国石油管道局副局长、中缅管道项目部总经理高建国,转战海内外,与管道打了30多年的交道,曾参与过西气东输、陕二线、兰成线等多条重要油气管道的建设。当他率队来到云贵时,面对绵延不绝的高山峻岭、层出不穷的峡谷险滩,他感到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前所未有地沉重。
高建国身材高大魁梧,声如洪钟,说起中缅管道的种种难处,这个东北汉子大手一挥,爽气地说:“这是最符合我性格的一条管线!”
中缅油气管道途经滇黔桂3省区,沿线是高山峻岭、地震活跃带、喀斯特地貌,有着鲜明的“三高四活跃”特点:高地震烈度、高地应力、高地热,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再造过程。
这些地质上的难题,在高建国看来,难与易是相对而言、相伴而生的。“在这些难题面前,关键是把思路、方法想通想透,有了施工方法和对策,难的就容易了。”
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和龙里县交界处的云顶大坡,有的地方坡度达41度,施工难度大,管子和设备都运不上去。大家群策群力,先挖沟,再铺轨,把管子顺利运送上去。在陡坡施工现场,很多管子走的是“之”字形“管道步”。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断江镇八丘田隧道施工现场,走进阴暗的隧道,阵阵寒气袭人,电焊工人正在焊接管道,火花飞溅。龙门吊架吊起5吨半重的管子移动自如,两管间无缝对接,确保焊接质量。
“施工人员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好点子,创新工艺、革新工法,还搞出很多发明专利。”高建国朗声说,“对我们管道人来说,最难的,就最有干劲,也最有成就感!”
正是凭着一股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作风与精神,中石油管理人在施工中刷新了多项纪录:三管并进、多管并行、同沟铺设、同河跨越、站场合建……为中缅管道的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留住云贵青山绿水
2012年12月22日清晨,采访车队从云南楚雄州出发,前往贵州。云南阳光明媚,温暖如春。但过了胜境收费站,进入贵州,立刻如同两重天,阴冷潮湿,云雾迷漫。
经过近8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位于贵州普安县和盘县交界处的罗细河前,这里天空晴朗,四周层峦叠嶂,山青水秀。罗细河管道桥架跨越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这里将采用一桥飞架的方式,让油气管道从罗细河上方跨越过去。
中石油管道局三公司项目部生产副经理赵国辉告诉记者,罗细河下游是水库,实施开挖工程难度大,而且容易造成河流污染。因此,在罗细河采用更为复杂的管道跨越施工。
此外,中缅管道还跨越瑞丽江、澜沧江、怒江等多条河流,是创下跨越国际河流之最的能源通道。把环保当作第一要务,守护美丽中国,为云贵留住青山绿水,成为中缅管道建设中的高度共识。
黄果树瀑布,闻名中外。瀑布飞流而下,气势如虹。当人们为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流连感叹时,不会想到,有一群管道人默默地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青山碧水。
打邦河位于黄果树风景区北侧约20公里处,中缅油气管线要从此穿越而过,这里风景秀美。三公司为打邦河的环保可谓费尽心思。
三公司总经理尹辉庆下了“军令状”,要对黄果树的环境保护做到万无一失,开工前,就和当地环保部门多次探讨,规划方案做了一遍又一遍。
在管沟开挖时,为避免因爆破造成飞石污染较远处的水源及地表植被,不使用爆破施工,而是增加人工投入,采取液压镐进行石方段的管沟开挖。
在导流渠开挖过程中,一条条五彩斑斓的彩条格外醒目,这是为避免水体污染,在沟渠铺设的防水布。活性碳也派上了用场,放在打邦河入口处吸附水污染体。此外,还请当地环保部门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水体达标后才能汇入打邦河。
滇黔两省81%是山地和丘陵,耕地稀少,土贵如金。为保护管道经过的表层耕植土,所到之处都用编织袋把土装好,并且将熟土、生土仔细分开,用编织带罩住,以防止因下雨造成水土流失。待管道修建好后,把袋装耕植土回填,并按要求进行水土保持,栽树种草,再造秀美山川。
当奉献成为一种习惯
当记者在楚雄州沙桥镇施工现场见到二公司220机组安全员袁林时,他跑上跑下,在陡峭的山坡上如履平地,“每天都在这里跑十几个来回,习惯了!”袁林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整齐、白净的牙齿。
今年33岁的袁林毕业于扬州大学,红色工作帽下,一张黝黑的脸,眼睛亮亮的,带着笑意。大家都说他长得像香港影星郭富城,于是送给他“管道郭富城”的称呼。“我以前可白了,别人不相信,我就掀开肚皮让他们看。”他笑着说。
袁林当管道工程师8年了,参加过西气东输等多条重要管道施工任务。“我父母都是石油行业的,我算是石油子弟。”袁林说,“干管道很辛苦,有付出也有所得吧,管道建设有自己一份功劳,有的人可能一辈子没这机会呢。”
袁林来工地上一年多了,只回过一两次家,说起施工的辛苦,他淡淡地说“习惯了”。最苦的是对妻子孩子的思念。
在工地上,随处可见袁林这样普通的年轻管道人。当你对“官二代”、“富二代”耳熟能详时,或许对“管二代”无比陌生。这些平均年龄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很多人都是“管二代”,即父母都是石油人、管道人。他们跟随了父辈,也就选择了石油人的奉献与付出、执著与坚守。以至于当被问到干管道苦不苦时,他们总是憨憨一笑:“习惯了”。
家人与亲情,永远是管道人心里最柔软的所在。他们有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走进苍岭大坡204机组驻地,记者被院子里一棵矮小的松树吸引了,上面挂满了条幅,其中一个写着:房子,老公想你爱你!落款:牛牛。
机组安全员冯远征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这是我写的,我老婆姓房,牛牛是我的小名。”冯远征说,“这是一颗寄语树,我们机组走到哪儿,都要栽下一棵,都是大老爷们儿的,有些话不好说,就写在树上了,再拍照片回去给家人看。”“希望老婆生个大胖小子”、“父母妻儿健康平安”……一条条字幅在空旷的大山里随风飘扬,好像在无声诉说。
由于长年四处奔波,这些年轻人没时间、没机会谈婚论嫁,或者与妻子聚少离多,他们无法做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一些人30多岁了,还没要孩子。他们把对亲人的歉疚深深埋在心底,嘴上还是那句话:“习惯了。”
三公司11标段工程部部长、31岁的陈红卫,婚期又迟了,问起原因,对打邦河环保如数家珍的小陈欲言又止,连忙道“还是说打邦河吧。”他坦言,曾经想过不干管道了,但男人不能当逃兵的想法挡住了他,和一起打拚的兄弟结下的情谊留住了他。“以后只要老乡说,是我们这群穿红工作服的石油人建的油气管线,我就知足了。”
三公司副总经理张云彩脸上挂着两块高原红。在他眼里,管道人自有豪情与骄傲。一次过年时回家与同学聚会,大家回首青春,张云彩说:“我的青春献给管道了。”有同学说:“我的青春哪儿也没献就没了。”那一刻,张云彩真的有种自豪感。
三公司党委书记张永立动情地说,管道人有一种共同的情感基因,每一项管道施工完成,就像完成一件作品,那种幸福感流淌在血管里。
工程结束,一切恢复原貌,那是一片连脚印都没有留下的广袤土地。管道人知道,在地下,一条国家能源大动脉如巨龙般延伸。那里铭记的,是一段无悔的青春。
本报记者 崔丽